<h1>第126章</h1>
扶苏沉吟片刻:
“郑国渠能助关中提前屯更多的粮食,军粮应该不受影响。”
然后再趁着灾害出兵,秦军有粮、别国无粮,仗只会更好打。
况且除了头一年是旱灾之外,第二年是蝗灾。旱灾不好应付,蝗灾却可以提前防治,问题不大。
扶苏将这些灾害一一记下。
这些都是他要留给太子政的“遗产”。
始皇看着他写这些东西,回忆起一些往事来:
“我大秦自昭襄王在位时起,便从不赈济灾民了。朕以前也不赈济,说起来还是自你开始重新赈济的。”
这是因为大秦的君主都比较现实。
当初有人问昭襄王,国内出现灾情,可要赈济灾民?昭襄王回答不用,不能让国民养成不劳而获的习惯。
所以大秦这些年来,应付饥荒的方法都是让民众进山寻食物。或者拿粮食出来,以工代赈。
扶苏闻言眨了眨眼:
“我也没有完全恢复赈济吧,只是那次趁着赵国大旱饥荒,大秦灭了赵国,所以拿了一些粮草出来拉拢赵地人心,避免他们负隅顽抗。”
毕竟赵人又不习惯以工代赈,自然只能直接赈济。其实大秦拿出的粮食也不算多,后来还通过抄家赵国贵族回了波血。
始皇颔首,对太子政说:
“朕当初灭赵,是挑的旱灾之时,是以可以借此拉拢赵国庶民。待到你灭赵时,恐怕遇不到一样的时机,如何安定赵人,还得你自己想法子。”
太子政并不畏惧:
“仲父放心。”
虽然各国自己打得起劲,好像没空去管别国,但他们显然不会一直任由秦国置身事外。
别家不提,赵国就见不得秦国安分。
所以咸阳城中没多久,就又流传起了各种流言。赵国约莫也是猜到了挑拨廉颇和太子关系的是秦人,于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扶苏每隔一段时间,就能遇到有臣子劝他防备相邦。还有一些刚来秦地试图建功立业的贤才,也会在言谈间暗示。
今日,他就遇到一个这样的。
对方试探着问道:
“如今朝中相邦一家独大,大王可有想过遏制一番?”
似乎扶苏只要点个头,他立刻就会想办法帮扶苏把权柄收回来。
扶苏却是微笑:
“相邦是在替寡人做事,如何就是他一家独大了?”
君臣两个意见完全一致,那么你怎么知道人家是相邦架空了君王,还是君王把相邦推出来当靶子,自己躲在幕后装无辜呢?
虽然扶苏没把阿父当靶子,但类似的情况也不是不可能出现的。这些人看到始皇权势滔天就开始用这一点挑拨离间,实在有些见识短浅了。
试图怂恿秦王干掉相邦的人无功而返。
赵王很不满意:
“这一代的秦王能力不足,但他的相邦却很厉害。若是能将相邦打压,秦国就不足为虑了。”
可惜他们派去的人都说服不了秦王。
倘若秦相是如隔壁齐王的相邦那样的货色,赵国也就不放在心上了。偏偏秦相很有本事,哪怕君王无能也不影响秦国继续称王称霸。
幸而对方似乎并不好战。
赵臣中就有人就认为:
“这一代的秦王和秦相,或许与那齐王齐相是一样的。只想偏安一隅,没有什么大的野心。”
没野心好啊,这样就不会妨碍赵国争霸中原了。
但为了防止秦国出来搅浑水,赵王还是决定继续派人去挑拨秦国内乱。这样秦国自顾不暇,就不会侵犯中原了。
另一边的楚王却有不同的看法。
楚王和春申君分析:
“那秦正到底想不想夺位?还是说他认为时机尚且不成熟,想再等待一些时日?若是后者,寡人怀疑他图谋甚大。”
先蛰伏慢慢夺取王位,这样的人有足够的耐心和野心。等他成功登基,肯定不会甘心龟缩关中,必然要出来攻伐天下的。
这对楚国来说,不是什么好消息。
春申君思忖:
“臣以为,秦正如今权势太盛,即便他不想夺位,秦王也不一定能容忍他。且臣听闻秦王的太子年少聪慧,就连秦正都夸他非池中物。”
楚王懂了:
“哪怕秦王能忍下秦正,等太子长大,他也不会放任秦正一家独大的。到时候说不准还会来一场二人之间的争权,这便是我楚国的机会。”
最好的局面莫过于现任秦王英年早逝,然后军政大权托付给秦正,太子因年幼只能做个傀儡君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