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第12章</h1>
刚刚即位的秦孝公:“立刻前往边境,迎接中庶子卫鞅。”
如果不是秦国国力太弱,他都想直接派兵攻打魏国,将商鞅抢到秦国。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开始了第一次变法:改革户籍制度,令民为什伍,实行连坐法;轻罪用重刑;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按功受爵,废除世卿世禄制;燔诗书而明法令,禁宦游之民。】
评论区:“原来焚书是秦国的传统啊。”
“焚书确实是统一思想的最好方法。”
“日本侵华时,在满洲实行奴化教育,不能学习中文汉语,只能学习日文,细想一下,若是连续三代人都不学中国文化,那个地方就不再属于中国了。”
平行时空:
始皇时还没有焚书,但李斯已经提过这个建议,他内心深处也是同意的。愚民弱民是法家提倡的。
如果国家是一架精密的机器,那么黔首就是一颗颗螺丝钉,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行。一旦他们读书明理,对功名利禄有了追求,必定会心有不平,惹事生非。
儒家的人却坐不住了,怎么着,看天幕的意思,是觉得焚书是对的!
刘彻:“日本侵华!”
他看向身边的卫青,“日本在何处?”
卫青茫然道,“臣也不知……”
霍去病朗声道,“不论这日本在何处,臣都能将其踏平,献给陛下。”
刘彻哈哈大笑,畅快道,“朕有冠军侯,定能踏平四夷!”
此时的日本还是弥生时代,正向农耕社会转变。唐高宗时期,日本才定下国名。
朱元璋:“这不是咱定下的不征之国!”
他三观有些崩溃,那样一个弹丸小国也敢肖想侵略上国,还让他们成功了!
朱棣:“太子,咱要打日本,国库能拿出多少钱。”
朱高炽:“日本孤悬海外,要造船,要训练水兵,这些都需要时间。”
朱棣:“咱又不是马上就去,先定个计划。”
朱高炽:“是,只要不是马上出发,国库定能拿出足够的粮草。”
朱高炽虽然温和仁善,但他也是大明统治阶级的一员,将中原大地看作自家禁脔,自然看不得有人将手伸到自己的领地里。
第13章 商鞅变法
【对于这些改革之法,百姓将信将疑,当时的统治者只知征兵征粮,百姓处于“散养”状态。出将入相只看血统,官吏公卿被大家族世代把持,百姓从未见过诗书,更遑论明理,没有人相信他们也能拥有自己的土地和财富。】
【商鞅便想了一个办法,他在南门立了一个三丈高的木头,用十金招募能将其搬到北门的民众。这件事并不难,但报酬却十分丰厚,民众感到奇怪,没人敢应募,商鞅又将赏金提高到五十金,终于有一个人应募,商鞅果然给了他五十金,这就是徙木立信的典故。】
【徙木立信立的是政府的公信力,是告诉国人,我商鞅说的话是算数的。】
正快马加鞭赶往秦国的商鞅看着天幕的画面,幸好天幕中的那个商鞅是他人扮演的,不然,自己根本逃不出魏国。
古人看着天幕中那些面色红润,身强体壮的百姓,心中疑惑,这些人到底吃什么长大的,难道他们都能吃饱饭?
有人觉得这些人可能是贵族,可是自古以来只有伶人扮演角色取悦贵人,却没有贵人会做这种低贱的行当。
【几年后,商鞅又进行第二次变法:迁都咸阳,统一秦国的度量衡;废分封,行县制;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度;革除戎狄风俗,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
评论区:“原来我政哥不是第一个统一度量衡的。”
“这是秦国的政治惯性,按照商君法执行下去就得统一度量衡,行郡县制。”
秦始皇暗暗点头,没错,这是已经在秦国验证过切实可行的政策,自然要推广到全国。
“戎狄风俗是什么?”
“难道以前父子兄弟同室而居,这……”
“大惊小怪,上古社会有一段时间是群婚制,还有游牧民族的收继婚制,当时的人并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