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翻下页

设置X

第198章(1 / 2)

<h1>第198章</h1>

【诸葛亮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文学家。他制定“北抗曹操,南和孙权”的战略方针,为蜀汉争取了一席之地。他协助刘备占领荆州,夺取益州,拿下汉中,与孙权曹操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为蜀汉基业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

【刘备称帝后,任命诸葛亮为丞相,又在夷陵之败后托孤于他。诸葛亮勤勉谨慎,赏罚严明,事必躬亲,他继承了刘备光复汉室的遗志,并矢志践行,至死不渝。也因此成为备受后人推崇的“贤相”,是中华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天幕对诸葛亮不遗余力的推崇,让平行时空的观众震惊不已,尤其是三国之前的时空,他们对诸葛亮的兴趣大增!

始皇在心中默念着“相父”二字,这两个字让他想起了一个故人,想起他曾经战战兢兢,不能做主的少年时光。

刘彻也对此不屑一顾,“朕看他能做到霍光的程度就不错了,若是刘禅昏庸无能,说不定又是一个曹操!”

刘备却不会怀疑自己的眼光,就像他与诸葛亮一番畅谈后,便将军事托付给初出茅庐的诸葛亮一样。

他们不仅是君臣,也是知己,是志同道合的同志,他们之间的信任是局外人所不懂的。

……

【有人对诸葛亮的印象来源于戏曲《空城计》《草船借箭》《卧龙吊孝》,有的人来源于《三国演义》,还有的来源于民间传说……】

【我们便以高中必修语文课本中的一篇文章为引,走进诸葛孔明——】

评论区

“历史上的诸葛亮远比《三国演义》中那个呼风唤雨的卧龙先生更加强大!”

“他可是一人身兼文庙武庙两重祭祀的人。”

“刘备可是所有人羡慕的对象,古代的皇帝都想让自己的臣子成为诸葛亮。”

“……”

【建兴五年(公元227年),诸葛亮决定北上伐魏,践行先主与蜀汉群臣的理想——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在出征之前,他特意写下《出师表》,上奏刘禅。针对当时的局势,劝勉刘禅继承先主遗志,开张圣听,赏罚分明,亲贤远佞,以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

天幕出现了《出师表》全文,刘备看到这篇文章的第一段便热泪盈眶,不能自己。

评论区

“当年背的很多文章都忘记了,但《出师表》的一些词句却会时不时浮现在我的脑海。”

“浅显易懂,又深刻难忘。”

“以情动人,以理服人。”

“虽是劝谏,却又没有说教的枯燥乏味感。”

……

【表是古代臣子进奏帝王的奏疏,用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意见或建议。《出师表》中没有开宗明义,点名主旨,而是以当时刻不容缓的政治形势开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一语振聋发聩,以刘备壮志未酬之痛,告诫刘禅要继承父亲遗志。】

【中原逐鹿,尚不知鹿死谁手,蜀汉却因为接连损失刘关张三位灵魂人物,动摇了自身的根基。益州不比中原,这里地广人稀,物产贫瘠,如果不举全国之力,上下一心,救亡图存,国破身亡的惨剧就在不远……】

【如此危急存亡之刻,却也蕴含着转危为安的机会,“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这些忠义之士多是为了报答先帝的知遇之恩,对蜀汉忠心耿耿,这就是蜀汉最大的依仗!】

【正如《隆中对》之言,曹操占天时,孙权占地利,刘备占人和,人才是蜀汉最重要的资源!以此告诫刘禅“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

评论区

“此文至忠至爱。”

“将广开言路与国家存亡联系在一起,与忠于先帝联系在一起,刘禅再愚钝也会有所触动的。”

……

刘禅拉着相父的衣袖,“相父,朕真的很愚钝吗?”

诸葛亮目光深沉,勉强一笑道:“陛下能自省己身,已经强过很多人了。”

诸葛亮心中不好的预感越来越强烈,后人对古人爱憎分明,从不讳言。面对天下三分,他们也分为三派,分别支持三方势力。

他们赞叹于曹操的雄才伟略,也会批判他多疑狡诈。他们称赞孙权继承父祖基业,却也不讳言他六征合肥的失败……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翻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