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翻下页

设置X

第211章(1 / 2)

<h1>第211章</h1>

【公元230年,将军卫温,诸葛直抵达夷州。这是中国历史上大陆和台湾大规模交往的最早记录,也是中原王朝第一次以政府名义出航台湾,并在台湾行使国家权力的最早证明,从此宝岛台湾与大陆的联系日益紧密,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评论区

“自古以来!”

“卫温、诸葛直等人给台湾当地人带去了先进的工具和技术,促进了台湾的经济社会发展。”

“这样重大的地理大发现,影响后世几千年,无论什么样的奖励都不为过。”

“但卫温和诸葛直都因为违诏无功被下狱杀了。”

“只因为他们出发时带了一万人,没有打仗,却只回来几千人,在孙权看来,这就是失败。”

孙权:好了好了,不要骂了,孤这就派人出海!

【孙权是开发江南地区和东南沿海的大功臣,但他死后的待遇却与他的功绩完全不成正比,后人早已忘记了孙权曾经的功绩。宋人曾极在其作品《吴大帝陵》中提到“四十帝中功第一,坏陵无主使人愁”,刘克庄也在《吴大帝庙》中叹息“今人浑忘却,江左是谁开”。】

罗贯中:紫髯碧眼号英雄,能使臣僚肯尽忠。二十四年兴大业,龙盘虎踞在江东。

【晚年的孙权在继承人问题上反复无常,引发二宫之争,动摇国家根基。又立幼子为嗣,为权臣乱政提供了历史舞台。因为废立太子事件随意诛杀大臣,直言上谏者被诛杀,废太子孙和的属臣被流放,就连“东吴四都督”之一的陆逊也因此而死。】

虞世南:孙主因厥兄之资,用前朝之佐,介以天险,仅得自存,比于二人(曹操、刘备),理弗能逮。

评论区

“晚年的孙权还迷信鬼神,各种意义上都很像低配版的汉武帝。”

“其实在两宫之争中,陆逊的立场是中立的,他认为支持太子和鲁王的人都是在结党营私,在挖国家的根基。他想要维持稳定,但一人之力无法与大势抗衡。”

“孙和的人藏在孙权的床下,偷听到孙权的谈话,被孙权发现,孙权如同惊弓之鸟,将所有与此事有关的太子属臣都抓了起来,陆逊虽没被抓,也被写信申斥,说他探听宫中机密。”

“陆逊被冤枉至此,不久就郁郁而终……”

刘备对这个名字太敏感了:“陆逊!”

陆逊:“至尊曾经与臣共舞,解衣衣之,推食食之,难道我们之间的信任还不足以抵消小人的谗言吗!”

啊这……

孙权尴尬极了,天幕还要火上浇油。

“陆逊死后,孙权极其后悔,重用他的儿子陆抗,可是陆逊却回不来了。”

孙权:……

第196章 三家归晋

【同时,趁着孙权驾崩,东吴政局不稳,司马师派兵伐吴。司马师出兵十五万,兵分三路,西路王昶攻南郡(今湖北荆沙)、中路毌丘俭攻武昌(今鄂州市),以司马昭为都督的东路军是主力部队,率军七万进攻东兴城,东吴太傅诸葛恪率军四万阻击魏军。】

【当时天降大雪,魏将胡遵等人因喝酒而毫无防备,吴军如同神兵天降,突袭魏军营帐。魏军争相奔逃,浮桥因超载而断,死于落水和互相践踏的就有数万人,魏军死伤惨重,另外两路兵马见状纷纷烧营撤军,吴军缴获了大量的军用物资。】

【这次大胜,为诸葛恪树立了无上的权威,诸葛恪晋封阳都侯,加封丞相,都督中外军事。为了收获民心,诸葛恪广施德政,废除监视百姓和官吏的制度,取消关税,减免税赋,惠泽百姓,深受民众爱戴。】

【但此战的胜利也让诸葛恪生出了自负轻敌之心,为了巩固他的地位,诸葛恪兵出合肥北上伐魏,这就是第六次合肥之战!】

诸葛瑾揪着儿子的耳朵:“自得意满,你以为一次胜利就能代表你比司马氏强吗!”

诸葛恪:“……”

上次天幕结束后,诸葛恪就被父亲带到孙权面前请罪,孙权见他年纪尚幼,没有与他计较,但他的仕途却完了。

诸葛瑾恨铁不成钢,这是自己寄予厚望的长子,长大后居然变成了这样的德行,难道是我的教育出问题了?

【东吴朝臣都认为国力不支,士兵疲惫,一致劝阻,但诸葛恪不听。诸葛恪不顾众人反对,征兵二十万伐魏。此举,让东吴人心动荡,诸葛恪开始失去民心。】

【此战,充分暴露了诸葛恪的刚愎自用,心理脆弱。他一意孤行,好大喜功,又无法接受自己的失败,甚至闭目塞听,自欺欺人。军营爆发瘟疫,死伤枕籍,诸葛恪却满不在乎,一心追求自己的功勋。他视百姓如无物,百姓对他也大为失望,过去经营的好名声荡然无存!】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翻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