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翻下页

设置X

第247章(1 / 2)

<h1>第247章</h1>

谢晦终于放下了心,看来在北定中原之前,他的性命保住了。

殊不知,刘裕看到三个老狐狸斗不过自家儿子,心里早已乐开了花,对他们的僭越行为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随后,刘裕下令废黜刘义符,以刘义隆为世子!

第230章 南北对峙

评论区

“四位辅政大臣中,只有檀道济得以保全。”

“徐羡之废刘义真为庶人,檀道济就坚决反对,后来杀害两个皇子他也没有参与其中。”

“檀道济军事才能出众,且手握兵权,与其他三人交集都不深,刘义隆拉拢他还对他委以重任,檀道济怕是把刘义隆当做伯乐了。”

“但他的下场也不怎么样……”

檀道济心里咯噔了一下,他连忙坐直了身子,紧紧盯着天幕。

可惜,天幕却没有给他解惑……

【收回权利的刘义隆开始了他的执政生涯,他延续了父亲刘裕生前推行的治国方针。整顿吏治,广开言路,与民休息,依法行事,抑制豪强,减免赋税,重视农业生产……在他的治理下,南朝的经济文化日趋繁荣。】

评论区

“他多次下令劝课农桑,命郡县官吏教导百姓正确的农作方法,在天灾降临时朝廷主动指导百姓轮作耕种。”

“他还租借种子给贫苦的百姓,种田好的农户能得到朝廷的奖赏。”

“免除了百姓欠官府的通租宿债,减轻百姓的负担。”

……

【在两代帝王的接力下,晋末以来“治纲大弛,权门并兼,强弱相凌;百姓流离,不得保其产业”的状况有所改善。“三十年间,氓庶蕃息,奉上供徭,止于岁赋。晨出暮归,自事而已……民有所系,吏无苟得。家给人足……盖宋世之极盛也!”】

【这一派安居乐业之象虽有史家的渲染,但不论如何,刘义隆在位的三十年是东晋南北朝国力最为繁盛的时期,史称元嘉之治!】

刘裕老怀大慰,一生功业有人继承,这是对他最好的回报。

刘义隆也在接受满朝文武的恭维,这恭维中真心实意者占大多数。

【但,元嘉末年,北魏军队大肆南侵,江淮之间横遭兵祸,江南地区一片繁盛之景到此终结,元嘉之治也就此结束了……】

刘裕、刘义隆脸上的笑意还没有消散,便僵硬在唇角。

刘裕无奈:“怎么又是北魏!”

刘义隆惊道:“朕怎么会输给北方蛮夷!”

父皇死后,北魏兴兵南侵,占据黄河附近的土地。他自登基时便立下志愿,一定要将丢失的国土收回来。

这几年,他夙兴夜寐不敢稍有懈怠,致力于稳定国内局势,如今国库丰盈,兵强马壮,他已经准备好了第一次北征——难道这次北征失败了!

【刘义隆开创元嘉之治,文治耀眼,武功却差得很远,他三次出师北伐,皆无功而返!而此时,北魏的统治者正是一统北方大地的太武帝拓跋焘!】

刘裕惊呼:“拓跋焘!”

此时的拓跋嗣还不到三十岁,正是年富力强之时,刘裕很担心他百年后,拓跋嗣兴兵南征,南朝无人能挡,没想到居然是拓跋焘。

谢晦肯定了天幕的说法:“据我们得到的消息,拓跋焘正是北魏皇帝拓跋嗣长子。”

檀道济:“看来,拓跋嗣也没几年好活了。”

这倒是一个好消息!

【拓跋焘16岁继位,那一年是公元423年,正是刘义隆继位的前一年。当我们将两位帝王的人生列一个时间表,就能发现他们之间的巧合远不止于此。】

【南宋词人辛弃疾有一首著名的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便是北魏与南朝宋之间的战争写照,“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刘义隆喃喃自语:“元嘉草草……仓皇北顾!”

朕发动的北伐居然只得了后世一个“草草”的评价……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同,称霸北方的拓跋嗣与拓跋焘父子却极为高兴。

拓跋嗣:“吾儿将来一统北方大地,又打败南朝,无愧于你祖父的赞誉。”

拓跋焘信心满满:“儿臣想要的可是整个天下!”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翻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