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第265章</h1>
【在那个门阀士族把持朝政,政治黑暗,官场腐败,九品中正制断绝寒门上升之路的年代,陶侃已经是寒门子弟中的佼佼者。】
【到了陶渊明这一代,祖辈的辉煌已经几近于无,陶渊明父亲早逝,家境贫寒,自幼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
【陶渊明早年学习儒家经典,曾有过“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志向,也写下了“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的激励之言,但他最爱的终究还是山水田园,“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但生活的重担压在这个年轻人身上,让他无法挣脱尘世的罗网……】
【二十岁的陶渊明为了全家生计,不得不出仕求取一官半职。二十九岁时,他再次出任江州祭酒,很快就辞官归家。后来他又短暂的担任过桓玄与刘裕的幕府参军,时间都不长。宦游的生活让他看透了官场的黑暗,更加思念心中的桃花源,“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义熙元年,刘裕赶走桓玄迎回皇帝,四十一岁的陶渊明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彭泽县令。恰逢太守派遣督邮前来视察,督邮官职虽小,却能影响一个县令的考评,陶渊明不愿趋炎附势虚以为蛇,干脆挂印辞官,正式归隐田园,他实际做官时间还不到三年。】
陶渊明摇摇头:“怎能为五斗米向如此小人折腰!”
【对于十多年的宦游生涯,他的内心十分痛苦且困顿“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道路迥且长,风波阻中途。”是什么让一个有着远大志向的青年放弃了理想与远方——是黑暗纷乱的世道!】
【他就像一个超脱世俗的隐士,从名利场中走过,被世间碰的头破血流,最后幸运的回到了自己心中的桃花源。“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他终于过上了理想中的生活:“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王弘为自己敬仰的才子举杯:“先生名传天下,今后可有何打算?”
主政建康的宋公刘裕定会再次发出征辟令,不知好友可会出仕?
陶渊明洒脱道:“后人说的很好,老夫已经找到了自己的桃花源,就不去尘世碰壁了。刺史若有时间,多与老夫喝一杯就足够了。”
王弘也笑道:“以后多的是人给先生送酒,小子的酒怕是难登大雅之堂了。”
两人举杯相视而笑。
【不同于当时隐居的世家名流,整日空谈玄虚,不务正业。陶渊明的田园生活是亲执耒耜,躬自劳作,他的诗中有着对普通百姓劳作的赞美,有对大同世界理想社会的向往,这样的诗文在那个年代难能可贵,因此才备受后人的推崇!】
评论区
“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可惜当时推崇的是靡丽旖旎的文风,陶渊明的诗文并不受重视,晚年的他生活困顿三餐不继,酒水更是要等着友人上门。直到唐朝的诗人在仕途受阻,尝遍生活的冷暖后,才从故纸堆中找到了陶渊明的桃花源。”
李世民震惊:“难道大唐的诗人也会遭到五柳先生的困境吗!”
“苏轼也是陶渊明的大粉,他对陶渊明有极高的评价,还做了109首诗,与陶渊明相和。”
陶渊明放下酒杯,想看看后人写的和诗,这是文人雅趣,也是以文会友。
王弘想起什么,对陶渊明道:“天幕多次提及苏轼的词,他的词豪放大气,没想到居然还有田园风味?”
可惜天幕并没有一一展示这一百多首诗。
“相较之下,苏轼的性格更加洒脱,他不愿在朝廷与新旧两党同流合污,便在地方为百姓做实事,他的人生更加充实,也更有价值!”
苏轼:“天幕谬赞了,渊明诗初看似散缓,熟看有奇句……大率才高意远,则所寓得其妙,造语精到之至,遂能如此。似大匠运斤,不见斧凿之痕。”
我的偶像就是最好的,即便是我也比不上!
“陶渊明的散文也不亚于他的诗文,《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的自传,《归去来兮辞》写出了诗人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欣喜若狂。《桃花源记》以一群普通百姓的生活,描述了一个理想中的世界……”
欧阳修:“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
“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田园诗派鼻祖!”
“陶渊明的隐逸不是消极的逃避现实,而是认清了现实黑暗后,依旧坚守高尚的品格,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李白:“渊明归去来,不与世相逐。为无杯中物,遂偶本州牧。因招白衣人,笑酌黄花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