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第364章</h1>
大唐历代帝王:“李唐的皇帝都得掉到同一个坑里吗?”
秦皇汉武:每次天幕提及追求长生服食丹药的皇帝,总有种在点自己的错觉……
【这是唐朝最后一段相对安稳的时期,此后饱经战乱的百姓无不怀念大中年间的和平,因此将这段时间称为“大中之治”,李忱也被抬举为小太宗!】
【但李忱过于苛查,严于律己,宽以待人,重视小节,却不顾大节。最终导致“内臣争立嗣君,几至于乱”的后果。】
评论区
“抱歉,在下只知太宗不知小太宗……”
“李忱并没有解决日益复杂的社会矛盾,后来导致唐朝灭亡的诸多叛乱势力都是在宣宗时期兴起的。”
……
【宣宗统治末期,大唐的经济、政治极速衰退,国内乱象频发。李忱去世之前,唐与南诏在四川、云南、广西一线发生了战争,财政极为困难,经常预征两到三年的赋税。】
【江淮一带又遇到连年水旱,农村十室九空,农民大量逃亡……】
【等到他的长子懿宗李漼即位,各种矛盾一起爆发。再加上李漼骄逸残暴,宰相腐败弄权,地方更加苛刻。以致“官民结怨”,百姓与朝廷处于完全敌对的情势之下。】
【面对如此局面,李漼君臣、朝廷内外仍不顾百姓死活。为了支持战争机器的运转,无情压榨农民,加重了农民的负担。百姓流离失所,生灵涂炭。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他们只得纷纷武装起来反抗!】
李忱:“怎会是长子继位,朕更看好的分明是四子李滋。”
看您这话说的,宦官能拥立你成为皇帝,难道不能拥立你的儿子!
评论区
“李漼在位期间,不干正事,不听劝谏,不理朝政。只喜欢到处游玩,每次出行,都要带着数以万计的随从,所耗费的金银不可胜计。”
李忱:难道朕省吃俭用省下来钱财都是给你玩乐的吗!
“李漼不仅宠信宦官,而且他任用的宰相路岩、韦保衡等人都不是什么好东西。”
“朝内贿赂公行,大臣弄权,随意贬逐官员,导致浙东、安南、徐州、四川相继发生动乱,政治腐败,民不聊生。”
“一副亡国昏君之相……”
【从大中十三年(859年)的裘甫起义到咸通九年(868)的庞勋起义,农民起义拉开了唐王朝灭亡的序幕!】
第340章 黄巢起义
【唐宣宗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十二月,浙东人裘甫聚众起义,攻占象山。次年正月,裘甫屡败官兵,聚众数千人;二月,大败浙东唐军,百姓纷至投奔,队伍很快增加到了3万人。】
【起义军迅速席卷浙东,官兵屡战屡败。面对起义军蓬勃发展的有利形势,裘甫没有采纳副将沿浙江筑垒拒守,伺机向外扩展的正确方略,而是犹豫不决,坐失良机,很快便被调集而来的大唐精锐大军击败。】
【裘甫起义虽然失败了,却是唐末农民大起义的前奏,揭开了推翻唐王朝的农民战争的序幕。】
始皇:“又是农民起义!”
扶苏沉吟:“君为舟,民为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刘邦:“哈哈哈!李渊看不起朕的出身,但他的唐朝依旧是被农民军推翻的。”
李渊不敢置信:“那些乌合之众居然也能覆灭大唐!”
李世民:“农民军可能无法建立新的政权,但他们能够推翻原有的王朝。”
得民心者得天下!
父亲难道忘记了,若不是隋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他们这些名门大族怎么敢下水。
中晚唐的皇帝虽然对《贞观政要》倒背如流,但他们内心深处却没有将百姓看的多么重要。
他们提防的一直都是掌握大权的宦官、朝臣,还有藩镇……
没想到他们从不曾看在眼里的农民才是大唐的基石!
【懿宗咸通九年七月(公元868年),在桂州驻守的戍兵发动了起义!】
【早在咸通四年,南诏北犯唐朝边境时,徐州节度使孟球奉命召募兵士2000人,派遣其中的800人到桂州戍防,与他们约定三年后就可以返回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