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第392章</h1>
“第二年,唐玄宗、唐肃宗父子时隔十四日相继去世。严武被召回京,被任命为太子宾客,迁京兆尹兼御史大夫。实际是命他监修玄宗、肃宗父子的陵墓。”
“结果,严武一离开成都,蜀中便爆发了大乱。剑南兵马使徐知道勾结邛州兵占据西川,扼守剑阁,通往京城长安的道路被阻塞。直到八月,徐知道与部下士兵发生矛盾,被部下所杀,叛乱才被平息。”
【接替严武掌管蜀地的便是大诗人高适,年轻时同游的经历让他与杜甫成为至交好友,杜甫的坎坷经历也让高适深为同情。】
【此时的他们虽然境遇不同,但他乡遇故知,自然很是高兴。除了见面叙旧,也经常写诗慰问,《人日寄杜二拾遗》便是他们友谊的见证——“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
【可惜高适时运不济,他掌管蜀地期间,内部徐知道反叛,外部又有吐蕃大军,攻陷陇右,直逼长安,高适左支右绌,无力应付,朝廷只能再次任命严武回到蜀地担任最高长官!】
【几年后,高适回到长安,病逝于都城,杜甫听说后,写下了迟来的唱和:“呜呼壮士多慷慨,合沓高名动寥廓。叹我凄凄求友篇,感君郁郁匡时略。”】
【杜甫在诗文中也回应了高适的“愧尔东西南北人。”他答道“东西南北更谁论?白首扁舟病独存!”】
【孔子曾自称自己是东西南北人,由此可见高适对杜甫的尊重,但杜甫也只能苦笑的说,他的好友都去世了,现在不论如何漂泊都没有人管他的死活了。】
【公元762年,唐军在洛阳附近打了一场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开封等地,叛军首领纷纷投降。第二年,史思明之子史朝义兵败自缢。自此,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宣告结束。】
【杜甫在成都听到这个消息,不禁惊喜若狂,他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这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战乱终于平息,他终于能够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回到故乡。就像一场持续八年之久的噩梦终于结束一样,这场浩劫,终于熬过去了!】
【全诗没有一个“喜”字,却处处透着喜悦,这是杜甫平生写的最快乐的一首诗!】
【但安史之乱虽然平息,战火却没有完全熄灭,回乡之路依旧困难重重……】
【广德二年(764年),严武再次出镇蜀地,杜甫才又回到草堂,老友重逢,重归故里,杜甫心情十分舒畅,眼前所见的一切似乎都变得生机勃勃,他情不自禁地写下了:“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绝句四首其一》”】
【后来,严武表荐杜甫为检校工部员外郎,做了严武的参谋,因此后人又称杜甫为杜工部。】
评论区
“就在这一年,严武率军西征。破吐蕃七万余众,拿下了当狗城,十月又拿下盐川城。拓地数百里,与郭子仪在秦陇一带的主力军配合作战,终于击退了吐蕃的大举入侵,保卫了西南边疆!”
【这五六年间,杜甫寄人篱下,生活还是很艰苦的,他说:“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狂夫》)“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东门。”他用一些生活细节来表现自己的困苦,孩子不管什么父子之礼,饿了就吵着要饭吃,在东门外号哭。】
【到了秋风暴雨之时,杜甫的茅屋又被大风吹垮,看着家中的饥儿老妻,他彻夜难眠,写了千古名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诗人求亲告友,好不容易才盖了这座茅屋,刚刚定居下来,秋风却故意同他作对似的,怒吼而来,卷起层层茅草,吹到了江水对岸,“高者挂罥长林梢”,很难弄下来;“下者飘转沉塘坳”,也很难收回。】
天幕下的观众似乎能看到一个衣衫单薄破旧的干瘦老人拄着拐杖,立在屋外,眼巴巴地望着怒吼的秋风把他屋上的茅草一层又一层地卷了起来,吹过江去,洒在江郊的各处……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落在平地上的茅草原本是可以收回的,然而却被“南村群童”抱走了。】
【若是诗人年富力强,自然不会受这样的屈辱,但他年老体衰,又穷困潦倒,才会对被风吹走的茅草那般在意。而那些顽童也和他一样贫穷,不然也不会冒着风雨抱走那些并不值钱的茅草了。】
【于是,诗人从自己风吹屋破,却得不到周围人的同情和帮助,自然而然的想到了与他相同处境的平民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