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翻下页

设置X

第402章(1 / 2)

<h1>第402章</h1>

【刘禹锡的诗歌清新自然,意境深远。他善于运用细腻的笔触,描绘生活的点滴美好。在他的笔下,山水有了灵性,草木有了情感。他的《竹枝词》系列,以欢快的曲调,描绘了巴渝一带的民俗风情,读来令人心旷神怡。】

评论区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得意道:“一语双关,妙手偶得!”

“刘禹锡在夔州白帝山上见到了刘备的先主庙,想起刘备建立的功业,以及蜀汉后继无人的处境,不由得借古怀今,写下了一首怀古诗: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蜀先主庙》”

……

刘备咬牙切齿:“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阿斗!”

刘禅打了个寒颤:同为中山靖王之后,你怎么能坑我!!!

刘禹锡:哈哈,同为中山靖王之后,若是你能将大汉延续下去,刘这个姓氏该是多么的尊贵!

【公元824年,刘禹锡赴和州刺史任,途中经过洞庭湖。他站在湖边,望着那湖光秋月交相辉映的美景,心中涌起无尽的感慨。于是,他挥毫泼墨,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佳作。】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湖水与秋月和谐共融,湖面平静如镜,无风无波,仿佛一切都被定格在了这宁静的瞬间。即便在贬谪途中,诗人看到的洞庭湖依旧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和生命力的世界,令人陶醉其中,流连忘返。】

【西塞山位于长江之滨,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刘禹锡登上这座历史厚重的山峰,眼前仿佛浮现出数百年前战火纷飞的场景。他触景生情,抚今追昔,写下了《西塞山怀古》。】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西晋王濬带着气势磅礴的水军顺江而下,攻破东吴的都城。这不仅仅是一场军事上的胜利,也是历史的必然。然而,随着东吴的覆灭,那曾经辉煌一时的金陵王气也黯然收敛,成为了历史的尘埃。】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东吴末代君主孙皓用铁链封锁长江,想要以此阻挡敌军,但最终难逃亡国的命运。铁锁最终沉入江底,成为了历史的见证;而那一片降幡从石头城上升起,标志着东吴的彻底覆灭!】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多少英雄豪杰曾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自己的足迹,最终都化为了泡影。而西塞山,却依然屹立不倒,枕着寒流,静静地见证着历史的变迁。】

原本在看刘备笑话的孙权:……

【结合当时的朝局,唐宪宗时期虽然取得了几次平叛战争的胜利,但这也不过是昙花一现。宪宗死后,河北三镇再次叛变……】

【于是,诗人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得出结论:国家统一是历史的必然,而事物兴废则取决于人!】

【刘禹锡来到和州后,曾被当地知县暗中刁难,知县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并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知县得知自己的安排没有达到效果后很生气,将刘禹锡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北门,面积也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

【新居位于德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算可心,刘禹锡依旧心态良好,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很难说这不是对知县的挑衅,知县自然更加生气,再次将刘禹锡的居所换到了城中,这次只有一间房,且只能容得下一床、一桌、一椅,十分简陋。】

【半年时间,刘禹锡在知县的强迫下搬了三次家,面积却一次比一次小。刘禹锡也不是泥捏的,自然很生气,他提笔写下《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第一句,刘禹锡便将我们带到了一个清幽雅致的世界。告诉我们,真正重要的是内心的世界,而非外在的繁华。】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那青翠的苔藓,那摇曳的青草,仿佛都在诉说着陋室主人的高洁与清雅。】

【而陋室的主人,更是令人敬仰。他“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们交流,探讨学问。他们不为名利所动,只追求内心的充实与满足。这样的生活,虽然简单,却充满了乐趣。】

【刘禹锡还将自己居住的陋室与历史上的名人相提并论:“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就连诸葛亮、杨雄那样的人物都曾居住在简陋的环境中,我也不过是与先贤一样罢了。】

【最后,刘禹锡以孔子的名言“何陋之有?”作为结尾,将全文的主旨推向了高潮。】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想要搬到九夷去居住。有人说:“那里非常落后闭塞,不开化,怎么能住呢?”】

【孔子说:“有君子去住,就不闭塞落后了。”只要有君子去这些地方,传播文化知识,开化人们的愚蒙,那么这些地方就不会闭塞落后了。】

评论区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翻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