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第461章</h1>
赵匡胤气急:“如此本分谨慎又有能力的将军也会被文官猜忌?”
石守信暗搓搓道:“因为他以武人身份做到了枢密使,抢了文官的饭碗吧。”
赵匡胤的目光转向舆图的北方,再次悲叹:“朕的燕云十六州啊!”
刘彻星星眼:“若是狄青在本朝该多好!”
双倍的大将军“青”,双倍的快乐!
【狄青以武人身份成为大宋朝掌握军权的枢密使,堪称后无来者!但也仅此而已了,看中狄青的范仲淹等人相继被政敌打倒,贬往外地,朝中再也没有人能够保护狄青。在文官集团联合起来的谗言诬陷之下,宋仁宗顶不住压力将狄青贬到陈州……】
评论区
“朝堂上的言官说狄青家的狗生角,并且多次发光,天生异象,狄青定有不臣之心(狗头保命)。”
“后来京城发生洪涝,狄青为了避水将家搬到大相国寺,在佛殿上居住,就被人传言说他意图谋反。”
“赵宋立国已经百年,朝政已足够稳定,满朝君臣却还是不敢相信一个武将,黄袍加身就是宋朝的梦靥吧!”
“这就是极端崇文抑武带来的后果!”
赵匡胤大惊失色:“什么!”
他不由得想到了唐朝因玄武门之变导致皇子竞相上岗,难道因为他的黄袍加身,整个大宋都要背负这样的心理负担吗!
这莫不是他的报应?
政策都是有惯性的,随着时间的发展只会越来越走向极端,而宋朝缺少一个有魄力改变“祖宗家法”的皇帝!
【狄青被朝臣猜忌,多次遭受不公正的待遇,这些打击使他心情失落,陷入内耗,最终抑郁而死,终年49岁。他死后,皇帝为他哀悼,追赠他为中书令,赐谥为“武襄”。可惜,这位未能施展抱负的武曲星在历史上留下的只有遗憾……】
赵祯:狄青最终居然郁郁而终,朕也没能保住他……
评论区
“当时文彦博在朝为相,也是他提议将狄青外放为节度使,总之,满朝文官都不能接受一个武将与他们平起平坐!”
“狄青却很委屈,他所有心思都在战场,根本不懂朝堂文官的阴暗心思,还在向皇帝表忠心,说自己无功却受封节度使,无罪却又外放,这是什么道理?”
“宋仁宗觉得狄青说的有道理,就对文彦博说:狄青是忠臣!文彦博却说了一句诛心之言:太·祖(赵匡胤)难道不是周世宗的忠臣吗?”
“狄青不知原因,还想证明自己的清白,文彦博直截了当的说:没有什么原因,只是因为朝廷有些怀疑你罢了!”
狄青一颗心沉到了谷底:原来如此……
“这不就是莫须有吗!”
“原来秦桧是学的文彦博!”
“史书上还说他为相期间精兵简政,裁撤八万将士,是个贤相,我还以为文彦博是个好官呢。”
“文彦博是正统文人出身,很看不起武人,早年为官的时候就曾随意鞭打士卒。后来为了官职贿赂后宫妃嫔,固执己见,私心太重,人品不行……”
“他终其一生都在反对王安石变法,与司马光一起废除新法,退还打下来的西夏领土,对西夏一味妥协退让。”
“无人更进灯笼锦,红粉宫中忆佞臣。就是当时人写给文彦博的评价。”
……
文彦博历仕四朝,活了九十二岁,死前都在朝为官,不论是哪个时空的文彦博都被气得不轻,没想到他自以为一生为国为民、礼贤下士、尊德乐善,却被后人骂的一文不值!
文彦博尊重的大概只有能被他看在眼里的文人士大夫吧……
【狄青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凭借着出色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在战场上屡建奇功,为北宋王朝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人格魅力和高尚品德也赢得了后人的广泛赞誉和尊敬。】
评论区
“宋朝有不杀士大夫的传统,所以那些文臣即便政斗失败依旧能够重回朝堂,没有性命之忧,但对武将却极为苛刻!”
“太平本是将军致,不许将军见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