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翻下页

设置X

第463章(1 / 2)

<h1>第463章</h1>

【面对吕夷简的攻击,范仲淹见招拆招。他连上四份奏章,从帝王的好恶、选贤任能等方面指出时政的弊端,将吕夷简比作汉成帝时期的张禹。意指吕夷简会像张禹造成王莽之乱一样,最终“坏陛下家法”。】

吕夷简:这简直是诛心之言!

【宋仁宗为了平衡党争,选择保吕夷简,将范仲淹贬为饶州知州。此时距离他劝谏刘太后还政才过去不到十年,他已经三次被贬!】

范仲淹:……

第435章 内忧外患

【范仲淹“螳臂当车”,想要扳倒当朝宰相,最终因自己的失败而告终。原本这件事到这里就应该结束了,但这件事却引发了一个更大的意外事件——】

【侍御史韩渎曲意迎合当朝宰相,列出范仲淹同党的姓名,奏请仁宗在朝廷张榜公示。这就是宋朝党争的开端,景佑党争!】

评论区

“不愧是文人士大夫,很会抓对方的弱点,在名声上下功夫。”

“后来的元祐党人碑简直是一脉相承啊!”

“党争也是促使北宋灭亡的一大原因……”

赵匡胤立刻将这一条记下来,还不忘嘟囔几句:“文人就是事多!”

【范吕之争,牵连甚广!太子中允尹洙上疏自讼和范仲淹是师友关系,自愿一起降官贬黜,欧阳修、蔡襄等人对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高若讷发动攻击,批评他身为言官却没有尽忠职守,在范仲淹被贬之事上提出自己的看法,结果就是欧阳修、蔡襄等人都被牵连贬谪。】

【高若讷等御史台的言官都是吕夷简一派的人,自然不会为政敌说话,剩下的朝臣畏惧宰相吕夷简的势力,也都缄口不言,范仲淹被贬出京时,竟无人敢前去送别……】

赵祯震惊:“言官居然都是吕卿的人!”

【景祐四年(1037年),吕夷简因病罢相,朝臣们才开始为范仲淹辩白,两方势力于朝堂之上对峙辩驳,朋党之争愈演愈烈,最后,宋仁宗只能下诏禁止互相结党。明面上的党争被禁止了,暗中的攻讦才刚刚开始。】

【在这三次被贬事件中,范仲淹都是重要的策动者,尤其是后两次,影响了当时士大夫阶层的风气,获得了北宋士人的人格认同。范仲淹每贬一次,时人称“光”(光耀)一次,第一次称为“极光”,第二次称为“愈光”,第三次称为“尤光”。】

韩愈:被贬居然也能成为一种荣耀!

苏轼:“范文正公,偶像啊!”

【因为范仲淹多次因谏被贬谪,他的好友梅尧臣就写了一篇《灵乌赋》,劝范仲淹少说话、少管闲事、只管自己逍遥就行。范仲淹回作《灵乌赋》,发出“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壮言,尽显其为民请命的凛然大义!】

天幕下的观众也不免为其感慨:“真君子也!”

【宋夏战争爆发后,宋仁宗又想起了范仲淹,紧急将他召回京城,任命为龙图阁直学士,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担任安抚使夏竦的副手。】

【范仲淹一到任,便着手整顿军队,分部训练兵卒,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和纪律性。他认为“将不择人,以官为先后,取败之道也”,改变了以往单纯按照官职选拔将领的方式。】

宋朝之前的观众:原本不就应该这样吗?

啊!想起来了,宋朝的奇葩军制,真是一言难尽……

【范仲淹不仅选拔人才,还亲自教导他们,他教导年轻的狄青读《左氏春秋》,培养其对古代兵法的理解,最终狄青精通兵法,成为一代名将!】

【范仲淹赏罚分明,爱兵如子,使得将帅一心,官兵一体,在他的整顿下,当地驻军成为一支英勇善战、纪律严明的劲旅,以至于边地有歌谣传唱:“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

【范仲淹提出了以守为攻的战略方针,通过构筑坚固的防御体系,稳扎稳打,逐步消耗西夏的有生力量。】

评论区

“修建城寨,以守代攻!”

“他修筑的大顺城堡垒,围绕其构建了金汤寨、风川寨、肃远城等28座城寨,形成了坚固的战略体系。”

“为了解决军需问题,范仲淹还在边境地区屯田。”

“这才是两军交战正常的画风啊。”

……

【他还积极争取当地少数民族的支持,深入少数民族居住地视察,尊重他们的风俗习惯,建立赏罚公约,使他们安心归附宋朝。】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翻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