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翻下页

设置X

第488章(1 / 2)

<h1>第488章</h1>

【赵构来不及与宰相商量,就在值班的御营司使都统制王渊和宦官康履等五六个人的陪同下,披甲乘马出逃,仓皇渡江,一路到达平江府才脱掉甲胄。仅一河之隔,他还是不放心,在王渊的建议下,赵构又马不停蹄的逃到了杭州。】

【二月初三,金军攻入扬州,城内军民听说皇帝已经逃出城外,也纷纷向城外逃跑。城中拥挤混乱,死于踩踏者不知凡几。金军追到长江边,大多数军民来不及撤退,死伤与落水者不计其数……】

【长江天险成功挡住了金军的去路,金军望江而回,占领山东的大部分州郡,济南知府刘豫投降晋朝,后来被金国册封为伪汉的皇帝。】

【为了求得金人宽恕,赵构录用张邦昌亲属,再次向金人乞和。还表示“愿去尊号,用正朔比于藩臣”!】

赵匡胤又吐了一口老血,这时候他才觉得身体太壮实也不是一件好事,殿中很多文臣在听到靖康之耻时就晕倒了,赵构南逃又倒了一批,只有他和一众武将还直挺挺地站在朝堂之上。

赵匡胤在评论区刷屏了一句话:“朕的大宋,绝不向异族称臣,不承认金国是正统,赵构建立的南宋与大宋无关!”

赵构根本不在乎祖宗家法,他只在乎自身的享受,是一个自私自利到极点的人。除非赵匡胤站在他的面前废了他的帝位,不然,任何言语都无法动摇他的心态。

【黄潜善和汪伯彦听说赵构逃跑后也策马南逃,待朝廷稳定下来,扬州的大溃败总要找一个替罪羊。朝野上下便将其一股脑归咎于黄、汪二人。】

【赵构也将扬州的大败归罪到他们身上,一想到自己狼狈出逃,不能人道,他心中就充满了戾气,立刻将黄、汪二人罢相!】

【当然,他们二人并不无辜,瞒报军情,不思战备,因循苟安,扬州之败就是赵构与黄、汪君臣三人的罪过!】

评论区

“封建社会皇帝一言而决,自然要负领导责任,但却没有人能追究皇帝的责任……”

“赵构受的苦算什么,真正家破人亡,失去一切的是扬州普通百姓。”

……

“黄潜善科举出身,早年奉命视察陕西、河东大地震,但他为了自己的政绩瞒报灾情,还因此升任户部侍郎。”

“赵构在南京(今河南商丘)称帝后,黄潜善因拥立之功被擢升为中书侍郎。他十分擅长逢迎媚上,得到赵构的信任,被任命为右仆射,执掌朝政,大权在握!”

“黄潜善掌权后,指使张浚罗织罪名诋毁李纲,导致李纲为相仅70多天便被罢免。同时,他还排挤其他主战派大臣。极力怂恿赵构偏安南方,向金乞和,用各种手段遣散各路勤王之兵,促使赵构把朝廷从南京迁到扬州,放弃北方大片疆土。”

“在扬州期间,黄潜善不作备战,因循苟安,导致金兵南下时局势危急。最后被贬谪梅州(今广东梅县),同年病死于贬谪地。”

“汪伯彦早年曾献《河北边防十策》,被擢升为直龙图阁知相州(今河南安阳)。”

“汪伯彦曾遣兵迎赵构还军相州,赵构登基后,汪伯彦得以迅速升迁,与黄潜善并列为当朝宰相。而且,他与黄潜善一样是个主和派,力主南迁,不思战备,还专权自恣,排除异己。”

“扬州失守后,他被贬到永州(今湖南零陵),但他与黄潜善不同,很快就官复原职,重回中枢。”

“汪伯彦在学术上有深厚的造诣,早在备考科举时就被祁门知县王本看中并聘为塾师。王本还将他的亲侄儿秦桧接到祁门师从汪伯彦学习。”

“所以汪伯彦是秦桧的老师!(震惊)”

“怪不得都是主和派,投降派。”

“这也算是因为学生出名了。”

“这样的名声白给我都不要。”

……

汪伯彦:所以,秦桧到底做了什么?

【赵构任命叶梦得为尚书左丞,朱胜非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王渊为签书属枢密院事。】

评论区

“叶梦得,是宋代的杰出词人、文学家及经学家,出身于文人世家,祖上历代为官。”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翻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