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第535章</h1>
到了唐宋时期,还有人用纸御寒……
因此,在棉花大范围种植之前,过冬对于穷人来说就是一大难关!
李世民:“诸位爱卿可知棉花是什么?”
群臣面面相觑,张口结舌,却无法回答皇帝陛下的问题。
【据记载,棉花最早在印度河流域文明中出现,距今约有5000年历史。而在中国,早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就已经开始种植和使用棉花,但当时棉花的种植都集中在边疆地区,如广西、云南,而且纺织技术相对落后,无法满足大规模需求。】
秦皇汉武:“立刻命人前往岭南,寻找棉花的踪迹。”
【在南北朝时期,棉花从南洋诸国传入中原地区,但当时人们还是将其作为观赏性植物,尚未认识到其经济价值。】
杨坚,李世民:“诸位爱卿家中可有天幕上展示的这种洁白的花,谁能提供线索,朕重重有赏。”
当即便有人表示,自家花园中确实有这样的花朵,只不过比起天幕上的来说十分瘦小,不知是不是同一物种。
【在唐朝时期,随着唐朝军队对西北高昌(今新疆吐鲁番)的征服,先进的棉花生产技术被传入中原地区,棉花开始逐渐被人们用于纺织。】
李世民:“原来是高昌,若是朕没有记错,贞观十四年高昌被侯君集、薛万彻给灭了。”
侯君集:“陛下所言不差,只要陛下给臣一支军队,臣现在就能灭了高昌。”
侯君集有些着急,毕竟他还背负着撺掇太子谋反的“罪名”,陛下虽然没有以将来的罪名处罚他,但他还有建功立业的梦想,可不想被冷处理啊!
【到了宋、元时期,中原地区已经开始种植棉花,但因为纺织技术的限制,虽然棉花在当时并不珍贵,但棉布却是奢侈品,只有贵族、大臣、皇亲国戚才有能力穿棉布衣服。】
【就在宋末元初之时,松江府出现了一位“衣被天下”的中国棉神——黄道婆!】
赵匡胤眉头一皱:“宋末……”
忽必烈眼前一亮:“元初!”
朱元璋:“衣被天下!”
【黄道婆出生于南宋淳祐年间(公元1245年)的松江府乌泥泾(今上海市徐汇)。在十二三岁时被卖为童养媳,因不堪忍受公婆和丈夫的虐待,她选择逃离这个人间地狱,最终流落到海南岛崖州。】
【在崖州,黄道婆得到了当地黎族人的接纳和帮助,她虚心学习当地的棉纺织技术,在崖州生活了约40年,逐渐掌握了精湛的棉纺织技艺。】
【到了元朝元贞年间,黄道婆返回故乡松江乌泥泾,她看到家乡的棉纺织技术十分落后,便将自己所学的技艺无私地传授给乡亲们,并致力于改革当地的棉纺织生产工具。】
【她创造了一整套的“擀、弹、纺、织”工具,提高了纺纱效率,并总结了“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等织造技术,织出了有名的乌泥泾被。】
【她还创造并改进了很多棉纺织工具,如搅车、椎弓、三锭脚踏纺车等,这些工具极大地提高了纺纱效率,推动了松江一带棉纺织技术和棉纺织业的发展。】
天幕上出现了这些纺织工具的结构图和工作动画,天幕下的观众都在忙着描画,便是还没有棉花的秦汉时期也可以提前积攒技术!
【黄道婆被誉为中国古代纺织革新第一人,后人尊奉她为“织女星”,“先棉神”,并在琼、沪两地为其立祠奉祀。】
【直到如今,上海徐汇区依旧有黄道婆的墓园和纪念馆,她的纪念馆被称为黄母祠,又叫先棉祠。】
长孙皇后感慨道:“这才是当代嫘祖,她的贡献值得永世纪念!”
【元朝初年,朝廷就把棉花列为夏税的重要来源,并设立木棉提举司向百姓征收棉布等实物,棉花已经成为当时重要的经济作物。】
【明朝时期,松江地区的棉纺织技术已经很发达,棉布作为一种比丝绸廉价,比麻布保暖的布料,得到了明朝统治阶级的看中。】
【朱元璋高度重视棉花种植,出台多项措施鼓励农民种植棉花。他规定,农民有田五至十亩的,必须栽种桑、棉、麻各半亩,有田十亩以上者加倍种植,并将种植棉花推广成为全国性的任务。】
【棉花在中国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大幅增加,棉纺织业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明朝中叶以后,所有百姓不论贵贱都穿着棉布做的衣服御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