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翻下页

设置X

第546章(1 / 2)

<h1>第546章</h1>

朱元璋又问徐达:“天德,若是将你放在这个小子的位置上,你要如何破局?”

这样的问题让徐达怎么回答,他若说不知道,皇帝肯定不信,因为朱棣的兵法都是他教的,他若是说出个一二三四,却免不了招致皇帝的猜忌。

徐达:我太难了!

徐达只能另辟蹊径,站在朝廷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只要朝廷没有做出错误的决策,稳扎稳打,将燕王的势力压缩在北平城内,就万无一失了!”

朱元璋也没有揪着这个问题不放,徐达可是他最重要的心腹,他也不想君臣离心。

【朱允炆已经废除了五个藩王,其中一个还是自焚而死,但他依旧想要掩耳盗铃。为了放松朱棣的警惕,他将原本在南京为质的朱棣仅有的三个嫡子都放回了北平。】

评论区

“这个建议也是黄子澄提的,他还说为了麻痹朱棣。”

第516章 靖难之役

【朱棣装病装的很好,但再好的计划都防不住内鬼,燕王府长史葛诚叛变,将燕王装病的事密奏朝廷,此时,所有人都知道,事情已经到了一发不可收拾的地步了!】

【但中国人行事讲究一个名正言顺,以一届藩王之身反抗朝廷,纵观历史,都没有成功的,朱棣也不免内心惴惴,一片瓦被风雨吹落在地,他都觉得这是不祥之兆。】

【关键时刻,还是道衍和尚坚定了他的决心,“这是吉兆啊!自古飞龙在天,必有风雨相从。王府的青瓦堕地,这预示着殿下要用上皇帝的黄瓦了。”】

【此时已经改名为姚广孝的道衍和尚明确告诉燕王朱棣,这本就是一件逆天而行的事,即便上天不喜,他们也别无退路,因为朝廷的屠刀已经举起来了,燕王府阖府上下一个都逃不了!】

【为了找到名正言顺的出兵理由,他们在朱元璋制定的《皇明祖训》中翻找,《皇明祖训》虽然限制了诸王的权利,却也有明确规定:“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

【当然,在具体操作中那就见仁见智了,朱棣便以此为理由,指齐泰、黄子澄为奸臣,祸乱朝纲,必须诛灭。他以“清君侧,靖国难”为口号,于建文元年七月起兵,史称靖难之役!】

朱元璋:“《皇明祖训》里面还有一条就是皇帝先召唤藩王,藩王才能起兵,且成功铲除奸臣后要五日之内离京。”

所以这不过是朱棣想要夺取皇位的一个借口而已,不必在意这些细节。

【第一个动手的事朝廷,建文帝下密旨,令张昺、谢贵逮捕燕王府的官属,张信逮捕燕王本人。】

【但张信和他的母亲一番讨论之后,就将此事告知了朱棣。于是朱棣决定立刻起兵,令部下张玉、朱能将八百勇士带入燕王府中潜伏,以待时机。】

【建文元年七月初四,张昺、谢贵得到朱允炆密诏后,立刻带兵包围燕王府,朱棣假装将自己的属官都绑了起来,请二人入府查验。张昺、谢贵一入燕王府,就被朱棣埋伏的卫士擒获,当即处决!】

【这天夜里,朱棣带着自己仅有的八百将士攻下了北平九门,顺利控制了北平城!】

【朱棣誓师抗命,打着“清君侧”的旗号起兵“靖难”,史称“靖难之役”。】

天幕之下的观众对此都挺感兴趣。

始皇沉吟:“唯一一位以藩王之身打败朝廷之人,此子不可小觑。”

刘彻双目微眯:“朕倒要看看这个燕王是何等人物。”

李世民唇角含笑:“朱棣若是成功上位,岂不是会成为明朝的太宗,汉、唐、宋、明的太宗都不是皇帝最属意的继承人,这可真是有意思啊。”

从西汉到唐宋的割据势力则希望能从朱棣身上汲取经验,成为本时空破天荒的“第一”!

【在双方交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双方实力对比——】

【明朝自朱元璋建国到建文年间,已经和平了三十年,朝廷拥有整个天下的赋税,得到天下百姓的拥护。】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翻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