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第九书屋 > 女性文学 > 买活 > 买活 第45节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翻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设置X

买活 第45节(2 / 2)

“可不是?我在港口还听说,现在就愁棉花不够,来多少棉花都能织了。”吴老八也笑了,压低声音说,“我猜过不了多久,或许就又要往外吞并了——现在是真缺人缺地种棉花!”

这话是真的不假,周小娘子也觉得厂子的‘产能’尚未完全释放。她道,“来了那么多人,进咱们厂的就几十个,其余人也不知道都去做什么了呢。”

“做什么的都有,搞机械的,种地的,上山看林子伐木的,造船的,进印刷厂的——还有当警察的,做吏目的,嗐,现在是只有缺人。”吴老八道,“便比如说海船,开口要造,那便需要许多人去铺垫,这叫‘上游产业’,倘若咱们能有几艘专门的客船,来云县这一路也就不至于那样辛苦将就了。”

这是确实的,还有临城县的地也没有完全地种出来,人手还是不够,依旧可以引入,周小娘子笑道,“秋后你若还去诸暨,那边的日子又不好了,你便为我捎个信,让我爹娘哥哥他们都来。”

想到在诸暨经历的危机,她的笑容变淡了,有些愤愤地道,“那就不是个好地儿,远不如咱们买活军这里!——便他们一时不来,你也带一册教材过去,我爹我哥哥都认字的,很可以自学。”

她说一句,吴老八就应一声,应道,“全凭你的吩咐。”他望着周小娘子,止不住的笑,就连庄掌柜也在厨房里贴着门偷笑。

周小娘子先没觉得异样,被他笑得倒脸红起来,又垂下头去,望着手指尖喃喃赔罪,“我……我吩咐了你,可莫怪我专横。”

吴老八忙道,“怎么会呢?我便专喜欢有主见的小娘子,难道你不知道?”

他的脸也红了,讷讷道,“先我们讲定了,等你扫盲班毕业之后,再议婚书,你现如今……可有了新的主见?”

其实他们对彼此的心意已很明白了,但吴老八仍很羞涩,周小娘子面上也是红的,不过这确实是要紧的事,她如今已完全明白为何吴老八不肯在船上签婚书,也不愿她去寻下家,辗转请了黄太太强来劝她了。

不肯乘人之危,这人品便比金子还宝贵。她若要和他在一处,便也不肯让他小看了去,因此她害羞了一会便很快地说道,“我是这样想的,先一个,人身权,这自然是平等的了。我不打你,你也莫来打我。”

“这是自然。”

“第二个财产权,这个,我想的是,既然已是一家人了,生活上,花不了太多,也不必分得太清楚,计较着你多吃了一口肉,我多吃了一块饼子——若是从前,或许是要计较的,如今日子过得好了,便好说了。如今你我收入十分悬殊,便不用说比例,而是走数字为好,譬如我一月出六百文,你出一千文,充作咱们家的公账,除了吃喝之外,置办些家具、孝敬长辈、人情走礼,都从这里头出。倘若还有剩余,置了产业,这产业便属于你我将来的子女。”

寡妇带了子女要再嫁,便难在这家产上,尤其是吴老八还比她更能赚钱,而却是光身一人,平时在家吃用自然是少的,家用都是周小娘子和两个孩子花销,一个月一千六百文,若只是家常日用是十分宽绰了,但倘若还要日常走礼、置办大件,那也不能乱花的。两个孩子的生活质量会有提升,但也有限,不算是越过了那无形的尺度。

周小娘子对此事已思忖了许久,有很多想法是她慢慢萌发的,也有些是参考了同屋那些寡妇的婚书,她的要求在几个月前来看几乎是不可思议,但一旦进入了脑海,不知为何却又觉得很有道理——为什么不能这样想呢?她似乎真可以这样想,也不会有什么人来反对她。

她越说越是顺畅,“而我将来下剩的那些钱,便归我自己支配,或是积攒,或是做买卖,将来要分的时候,不论有多少子女,一律都是平分。有大宝、二宝的一份,却也不会亏了将来的孩子。”

吴老八下剩的钱要如何支配,这就由他自己了,这样的分配算是合理的,又要比在船上的要求更进了一步,将来不论丰厚还是微薄,也保证了如今这一对儿女的继承权,但也不忘照顾还没出生的子女利益。若是这样的婚书,新媳妇在婆家也可以直起腰做人。吴老八道,“这样便很好。”

——他是见多了恩怨情仇、人情冷暖的,此时便不会说什么漂亮话,反而挤占了将来自己子息的好处。可见人品端方之外,处事亦精明,他虽怜小怜弱,或许也会慷慨解囊,但亦不会因此便将自己的大利都舍了出去。

周小娘子心道这样也好,在外行走才不会吃亏。她虽有微微的失落,却也知道理想中那将她解救出苦难,又有万贯家财,且将她一双儿女视为亲生的如意郎君,终究只能存在于梦里。便是吴老八,实在地说她也是有些高攀了,他大可去寻那些姿容出色又没带孩子的俏寡妇,签旧式的婚书——新式的婚书虽然给了她极大的自由,但却也让她不能再想着占旁人的便宜,钱上是真的只能靠着自己,便是结婚了也没有高枕无忧,一心依靠着丈夫的。

“至于忠贞,那自然也是双方平等的,”因为她并没有多占了什么值得说嘴的便宜,所以说这话时也就有了底气,“若你我任谁不忠贞于对方,那便净身出户,连之前归自己支配的私蓄,置的产业都要交给对方,如何?孩子归无过错方。”

以眼下两人的收入来说,这还是周小娘子占了便宜,因为她如今一个月就六百,交完了生活费便没有积蓄了,而吴老八每个月都能剩下许多工资来,但从抓奸的难度来说,那当然又掉了个,周小娘子带着孩子,还要上工,本就难以有偷人的空闲,若是在许县定居,邻里等于都是吴老八的耳目,现在买活军治下是没有皮肉买卖了,可吴老八常年的走南闯北,他在外头有什么勾当,周小娘子哪能得知?

吴老八毫不犹豫地道,“你放心。我从不曾沾这个,这你也是知道的。”

周小娘子抿唇道,“我暂便只想到这些了,还有什么?”

还有便是若要离婚,财产的分配了,两人的意见倒没什么出入,那便是倘若不是因为移情别恋而导致的离婚,财产便将共同财产分一分便好了,吴老八意思是不论谁提出,他赚得多,会给周小娘子一些补偿,周小娘子却觉得自己并不需要。

彼此还在谈结婚的事,又是这样也算是经过考验的婚约,对离婚的事项便不会约定得很仔细,三言两语,大略已定了下来,彼此心里都十分喜欢,周小娘子冲着吴老八笑,道,“倘若你在临城县上学,我就在临城县再读几个月的书,若你是去许县上学,我便调动到许县去。”

买活军这里婚书是最繁琐的,婚俗反而简易得多,大概也因为此时的婚姻多数都是寡妇走道,没有什么仪式,两家合在一块请亲朋好友吃顿饭便罢了,再醮的寡妇也不像女儿家那般矜持,周小娘子以为二人都回了许县,请吴老八的亲戚吃顿饭,再做两身新衣裳便可以算是礼成了。

吴老八也觉得如今人人都朴素,他结婚若是大操大办,经了众人的眼,等他离家以后会生出事端,周小娘子这般安顿颇是妥当,两人便商谈定了,正好庄嫂子也把酒菜买了回来,庄掌柜出来一叠声恭贺二人的喜事,又教两个孩子喊叔。

这两个孩子,大宝三岁,二宝才一岁,不懂事的不必说了,大宝对吴老八印象是很深刻的,晓得他是自家的大恩人。小孩懵懂,父亲去世已久,祖父也去世一年多了,如今也不太记得奶奶,念叨的都是托儿所的某老师,对吴叔叔并不排斥。

吴老八也很会带孩子——不知是不是这两年在外带孩子带出来的经验,他请庄嫂子、庄家两个孩子一起都共桌坐了,周小娘子也上桌,两人一人抱了一个孩子,吴老八将大宝抱在怀里,一边和庄掌柜闲聊一边哄他吃蛋羹,大家吹着晚风,吃着下酒的花生米、卤味双拼,慢慢地饮着酒,说些吴老八在外头的见闻。

庄掌柜是做生意的人,天然地便对外间的消息感兴趣,吴老八走过的地方极多,见闻广博,有见识的人在本地是相当受到敬重的,他说了些自己在外的经历,譬如驿站遇尸、水路遇匪等等,连一心惦记着看小说的庄长寿都惊得张大了嘴,听得极为入神,又说起外间的民生,庄掌柜、庄嫂子都是连声叹息摇头,又庆幸道,“好在咱们在买活军这儿,这些年来都得太平。”

危险距离他们是相当近的,百姓们因此很惜福,说到此处都不由念诵六姑的尊号,一顿饭吃了许久,直到外头喊了八点半,周小娘子担心再晚回去房东要闩门,这才抱着孩子告辞。吴老八一手把熟睡的大宝托在肩头,另一手提了灯笼,周小娘子抱着妞儿,心下也是感慨:倘若没个男人,这会儿她连两个孩子都带不回去。

还是要有个男人更方便,她想着——倘若吴老八一年能在家半年那便更好了,但也知道这个并非他能决定,只得如此奢望,也不好说出来。二人在巷子里并肩走着,吴老八时不时提醒道,“留神脚下,这青石板有些滑。”

老城区还有地面是青石的,难免凹凸不平,走得就慢,从北门巷出来还有个下坡,两人手都占满了,吴老八怕周小娘子滑倒,便走在她略前方,道,“不怕,你只管走,若不稳了也是撞在我身上,我支撑得住。”

周小娘子心里骤然升起一股说不清的甜意,这似乎是她有生以来第一次从男女的交往中尝到了喜悦——现在要她回顾来到买活军治下以前,所有的记忆都似乎是混沌的,既没有喜,也没有怒,只有糊糊涂涂的随波逐流,还有那追蹑着的焦虑与恐惧,她早就不大想起亡夫了,他们之间可曾有过这样的时刻么?

似乎是没有的,他们结亲以前都没见几次面,她总被关在家里做活,成亲后便是换了一个家做活,而丈夫成天到晚都在外头,他也要忙活家业,白日里不大能见到人,到了晚上,灯火又总是不够亮,她的公婆是很持家的。

她印象最深刻的便是昏暗的烛光下,一个人影凑过去噗地一声吹了蜡烛,这就是要睡了——就这样她生了两个孩子,而关于怀孕的一切似乎都还是蒙昧的,也谈不上舒服,更像是一种该做的事情。妹妹还在肚子里时他很突然地便死了,带给她前所未有的危机,后来她思念丈夫还在的日子,多数都是在思念那时候的平淡与安全。对他那个人,她已经几乎什么都不记得了,他们甚至连争执都很少有,因为家里的事当然是男人做主,她能说得出什么呢?

但现在这个男人——即使最开始是绝望中唯一的希望,现在也是她自己喜欢的,她自己牵挂的,她自己选择的。

一切便似乎因此而不一样了,哪怕现在这样的黑,她仿佛依旧能看见他的面孔,看见他急切中透着无奈的神色,看见他暗藏的精明和挑剔,也看见他的善良。

周小娘子在过去的几个月滋长了不少力气,她调整了一下姿势,单手抱住女儿,左右看了看——屋舍都几乎黑了,天地间除了他们便只有夜空中的弯月亮,时间很晚,邻舍们都睡了。

“没事。”她的声音像是蚊子叫,但仍伸出手挽住了吴老八的胳膊。“我……我挽着你走。”

他的动作顿了一瞬间,肌肉也僵硬地绷紧了,片刻后才恢复了脚步,虽然看不见,但声音里能感到他现在一定正在脸红。“行……行,这样稳当。”

他们便这样在温驯的黑夜里静静地走着,伴着脚步,听着彼此那响亮的,如擂鼓一般的心跳,一道走向前去。

第101章 新来的农民们

“快快, 咱们这还有新来的农户吗?都种过了牛痘没有?快给登记上!”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是千百年来都未曾改变的起居习惯,买活军这里, 由于白日里回家的机会不多, 因此许多家务必须找时间来干,白天的时间便更紧了,人们往往在日出前就起了,女娘们借着曦色洗漱做饭, 男人们则扛起锄头下地去, 干了一道活再回来吃早饭——城里人的早餐多数是粥面之类,但村里人的早饭, 在农忙时分也是实实在在的干饭, 甚至还有直接用猪油来拌的, 这是因为早上没有太多时间做菜,而要干活的人必须吃得有油水。

日子诚然是好过起来了,好过就好过在饭上, 在往常,哪怕是农忙, 也不过就是干饭尽量吃饱而已,与此同时, 家里其余不做‘全活’的人便只能节衣缩食,喝些稀粥来混个肚儿圆,孩子们则成天在田里野外疯跑, 逮着一切有肉的东西来解馋, 田鼠、蛇、蚂蚱, 就没有他们不吃的。只有青蛙因为是益虫会被家里人呵斥着不敢吃, 偶尔还去田间偷菜——现在倒没什么人偷菜了, 不仅因为日子好过了,也因为孩子们也忙了起来,五岁以上的孩子,半日帮家里做活,半日便要去村头上课,六七岁的大孩子抱着弟弟妹妹在村口听课,这已经是众人都习以为常的景象了。

而且,现在孩子们也没有那样馋了,现如今做活的大人在农忙时分可以吃干饭,吃炒鸡蛋,吃猪油——孩儿们虽然只有土豆干饭和咸菜,但只要去上学,一天也能吃一个鸡蛋,而且下了晚学以后,母亲会较有时间做饭,便可以掐了新出的小青菜,用猪油和冬腌菜炒上一碟来下饭,全家人都能将干粮尽力吃饱,这在从前已经是想都不敢想的好日子了!

除此之外,对疾病的担忧也减少了一些,孩子们的记忆是较模糊的,不太会去留心疾病的消息,就更不会恐惧了。但大人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三不五时就要面对同龄人的损失——发天花痘、发水痘、得了疟疾、肺痨、百日咳,掉到水里或是冬日洗澡感了风寒,得了搅肠痧、大肚病……一个孩子平平安安地长到能成亲的年岁是不容易的,福建道这里,十个孩子生下来,或许只有五个孩子能被养活,其余都化作了婴儿塔中的尸骨,而这五个孩子里只有两个长大成人也再正常不过了。

买活军倒也没有带来什么灵丹妙药,倒是带来了一大堆的忌讳,譬如要防止肺痨便不能随地吐痰,要防止大肚病便不能吃钉螺,要防止疟疾便要防蚊子咬,要用艾草时不时地熏屋子。现在扫盲班要毕业,第一个考的是语文,第二个是算学,第三个便是常识,除了防疫的常识之外,还有一些在买活军治下生活要明白的常识,譬如说对筹子的使用和分辨,对纠纷的处理,以及买活军的一些律条,不能私自斗殴,不能私自买卖人口,不能买卖田地,不能收二重租子等等。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翻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