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买活 第180节</h1>
佘家人现在对这个儿子,只愁是无处可以照顾他,听佘四明这么一说,佘父立刻说道,“鸭头有什么可吃的?现在家里有钱了,油乎乎的鸭汤也能烧得来,叫你妈烧益母草炖鸭汤给你吃!味道也好!鸭油捞起来,再做个鸭油拌面,香得不得了!”
做父亲的最喜欢自作主张,好在母亲还知道佘四明的性子,忙道,“人家说了要吃鸭头就吃鸭头!大鱼大肉的,他在云县难道还少吃了吗?你没听我念过他写回来的信?儿子在云县顿顿都能见肉!”
她本在井边洗菜,这就起身擦手,“还好你今日起得早,我这就去找张屠,今日学校食堂买去的鸭子,鸭头我们全包了便是,一定给你做一大锅卤鸭头——放两把辣椒,辣得你别别跳!”
佘四明突然意识到,家里不是云县食堂——食堂可以有卤鸭头、卤鸭翅这样的菜卖,因为用量很大,一天至少也是几十只鸭子,有时甚至要上百只的用,一些零碎部件就有了拆下来的价值。
“这可以写一篇论文了!”他不禁说,“论县城人口和牲畜业规模的关系——这个可以做一个建模啊,牲畜业的规模决定了农业结构,农业结构又能影响到主食的产量——”
家里人又露出了佘四明和他们都在逐渐适应的茫然且痛苦的表情,佘四明的探亲,对他自己和家人都是一个挑战,家人们要适应一个新的小佘,同样学了数学的亲人们必须诚实地面对自己的智商缺陷,他们中大多数人对小佘的话只是似懂非懂,只有寥寥几个能够跟上小佘的谈话内容,并且感到有趣。
他母亲是完全听不懂这些的,但是,她也有自己的办法来处理这些,佘母问道,“要不要一起去市场?今日是集市,你要一起去,给你买个麻饼吃。”
麻饼是衢县这里久已有的小吃了,和月饼差不多,不过常年有得卖,饼皮上缀满了芝麻,是人们红白喜事中馈赠亲友的佳品,小佘小时候最盼望的就是父母去吃酒,回来时能给他带一块麻饼,大的有脸盘大小,一天切一小块,可以吃小半个月,不过这样的机会很少,因为舍得送麻饼的亲戚是不多的。
至于对鸭头的爱好,主要是因为水上人家,养水鸭比较方便,佘家人主要的肉食来源就是鸭子,不过主要是以鸭汤为主,从前母亲难得做卤鸭,都是一卤一整只的,佘四明也就只有这个时候才有机会吃到卤鸭头,因为县城里平时根本就没有专门的鸭头卖,当然佘家人也绝对没有余钱去买。
佘四明很爱吃鸭头,但一年下来也就能吃到一两次卤鸭头而已,有时还只能吃斩开的一半,从来就没有尽兴痛吃过。还是去了云县之后,食堂会把一些下脚料卤制了来卖,很受到热门的欢迎,佘四明有时候会连吃两个鸭头,一边吃一边做数学题,鸭头吃完了,数学题也就做完了。
龙门吊吊臂通用公式、炮管厚度计算、射击角度表的验算,还有买活军稻谷年产量的汇总验算,种粮种植面积的计算……这些活儿都是在一个个鸭头的消耗中慢慢完成的。不过,云县的鸭头,味道也只能算是一般而已,佘四明最喜欢吃的还是母亲调的卤水,如果母亲可以不唠叨的话,他是很愿意把母亲带到云县去专给他做饭的。
“那我和你一起去买鸭头吧。”
在母亲不催着他定亲(佘四明今年23岁,母亲早已急不可耐),而是准备给他做好吃的时候,小佘对母亲的爱戴是非常高涨的,他又有点从前那小猴子的味道了,笑嘻嘻地取来斗笠戴上,跟在母亲身后跳来跳去,唱道,“丫头吃鸭头,鸭头咸,丫头嫌!”
两人出了院门,街坊听见了,都笑道,“小佘,你们家今日有鸭头吃啊?”
小佘一本正经地说道,“正是,所谓以形补形,我从小爱吃鸭头,所以脑子比别人灵些!”
他其实是开玩笑,这一点大家还是能够看破的,无不以笑声回应,这里佘母也跟着笑,走远了方才对小佘说道,“你这是给张厂长带生意呢,这么一说,他的鸭头更加卖得好,从此以后鸭汤米线、食堂的鸭肉汤里,再见不到鸭头了。”
小佘不以为然,认为自己哪有这么大的影响,“根据我的估算,这波广告对鸭头的销量带动不会超过三天,之后的曲线必将走向平缓——我给周报做过广告效应统计,广告的效果哪有这么好呢,都是可以总结成微分曲线的——”
佘母便又流露出忍耐之色来,只是嗯嗯的应着,小佘瘦长的手脚乱舞着,像是一只疯疯癫癫的大猴子,跟在母亲身后一边说一边比划,试图向母亲解释数据建模的概念和用处,满街行人无不道路以目,衢县这条老街上,住的老邻居不少,佘四明这个小名人留下不少江湖传说,此时都在邻居们的交头接耳中广泛传播。
“爱吃鸭头啊?”这是听到刚才小佘唱歌的人。
“从小爱吃!没听他说吗?以形补形,补得个鸭子走路的样子,一摇一摆,嘎嘎嘎嘎,脑子却也好使呢,听他姆妈说,什么算数都是一学就会,在梦里还有烂柯山的老神仙来教他——说不定就是老神仙爱吃鸭头!哎,老婶子你这是要往哪去?”
“噢噢,还有这事!没什么——我……我去菜场走一趟。”
“刚这不是去过了吗?遮莫是买鸭子去的?哎,不是,你——这,你等等我,等等我啊!”
小佘回乡一次,万没想到衢县的鸭子倒跟着遭殃,价钱跟着涨了五六文,不过他和母亲是去找本地屠宰场的负责人——张屠,现在人们也多叫他张厂长了,这人本来是本地的屠夫,因为懂行,算学也学得好,跟着干了一段时间后,被提拔为本地屠宰场的场长,要批量买入一些分部位的禽肉,在衢县只能找他,别无分号。市面上其他卖鸡鸭的,都是卖活的整只,最多是帮你杀了,那血还要饶他半碗,所以,市面上鸭货价格的变动,倒是和他们无关了。
百姓们来找屠宰场要买零切的禽肉,这种事是常有的,有时是家里要办酒,有时是想试着做生意,张厂长司空见惯,更何况是佘四明想吃?立刻就叫人拿了十几个刚褪毛的鸭头,拿荷叶包了称重算钱,佘四明拿眼睛一撩,就知道这秤不准,不过,这时候他的呆气不见了,老练地抿着唇并没有吭声。
正默默望着母亲数钱时,屋外又传来自行车嗡嗡、框框、铛铛的声音——嗡嗡声是轮子转动的机簧声,框框声是木轮触地的声音,铛铛声自然是铃铛声了。有人在屠宰场外叫道,“佘四明,佘四明在这里吗?”
小佘一个机灵,“黄大哥!”
他赶忙手舞足蹈地跑出去,欢喜地叫道,“黄大哥,你从京城回来了?怎么来这里找我,不去家里坐?”
他的结拜兄弟,敏朝锦衣卫千户黄大人一看到他,便不由分说地把他薅到了自行车车座上,“快和我去县衙——六姐亲自下发的任务来了,这一次你我皆有份,可耽误不得!”
第357章 地方小吃的诞生(中)
按照道理来说, 现在应该是小佘的假期才对,在专门学校上课的学生,和其余学生不同, 因为他们上课是有钱拿的,自然不能说不去就不去,必须要按照学校的安排做事, 不过, 因为上课期间相当的辛苦,所以周休一日之外,一年还会有十天的年假, 如果不休息的话, 可以累积到下一年使用。像是佘四明,他已经四五年没回家了,光是年假就有两个月功夫,可是这才回家几天呢,就又收到了命令。
如果是为掌柜的做事,不免要有些埋怨了, 哪怕是给东家做长工, 也没有这么使唤人的。但是, 佘四明上的是专门学校,这种学校不但平时是准军事化管理, 每年还有两周的时间要接受军事训练, 可以说专门学校的每个学生都是小半个买活军的兵士。
——这样的话, 如果在敏朝,那就是骂人, 但在买活军这里, 算是带有羡慕的夸奖。从军大概是买活军这里最好的出路了, 包括佘四明本人,对于从军其实也有相当强烈的兴趣,如果没有数学的话,佘四明觉得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做个买活军的兵士。
在买活军这里,从军从来不是胁迫、抓壮丁、走投无路之下的选择,而是优中选优,前景、报酬、饮食起居各方面都令人艳羡的行当。先说报酬,在买活军这里当兵,是每个月按时发饷的,士兵们按职级,刚进入的大头兵,连第一次培训也没通过的,一日也是35文钱,这35文几乎是没有地方花销的。买活军管三餐饭,随便吃饱,天天见荤,管住,管衣服,一天35文,一个月存个一千文实在不是问题。而且,这还是大头兵,一旦通过考核,成为正式兵丁,一日便是五十文,和建筑队的大工一个收入,在买活军这里当一年的兵,手里存下十几二十两,那都不是事儿!
这还是敏朝的兵丁可比的吗?是那些拿不到饷银,连自己都养活不了自己,甚至有时妻女家人不得不乞讨卖笑的兵丁可以相比的吗?都不说军队那让人羡慕得要命的食堂了,光说这饷银,就让多少人眼红。
再说军队的吃食,这是佘四明他们这些专门学校的学生有亲身体会的,其实专门学校的食堂也已经不能说差了,但军队的食堂可是有大块大块的炸鸡,浓油赤酱的红烧肉和一整条一整条的红烧鱼啊!白米饭、白面馍馍管饱随便造,甚至于若有了剩饭,还能打回宿舍中给值勤的战友做夜宵。谢六姐自己穿棉布衣裳、麻布裤,买活军这里的服装时尚极为简朴,但她不是不花钱,她把自己所有的奢侈都给了军队,买活军后勤上的阔绰,全天下哪一支军队能够相比呢?
至于前景,就从一点就可以看出来了,各地的一把手倒未必有从军的历史,但是,各地衙门中的小头目们,很多都是从军队中抽调过来的,一般来说,在敏朝,一个军官如果能够兼任文职,那就说明他的权力到达了巅峰。但是,在买活军这里,文臣武将的分野并不明显,甚至可以说从军是为吏的快车道,在军队里干上几年,赶上需要干部了,必须往军队里抽调干部的时候,一经转业至少也是个主任起步,可以想见日后在仕途上有老战友帮衬,走得也会比招考进去的吏目要更顺畅一些。
为什么喜欢用军士呢?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军官的组织性很强,军队毕竟是这世上最有组织性,规矩最严格的团体之一,办事效率远不是百姓可比,买活军这里,每年都会组织扫盲班学员去学习军规、站军姿等等,大概一个月有一个半天,专门培养百姓们站方阵——很无聊,似乎也很没有意义,但这么做其实不是为了培养百姓们的战斗力,而是为了培养百姓们的组织性,这样遇到事情的时候,百姓自然知道服从指挥,彼此配合。
像是佘四明所属的专门学校,在军事方向上的训练就更多些了,一年有两周时间,是要到军队里去,和军士们同吃同住的,除了站军姿、练军体拳之外,还有保密教育、流程教育,其中一项很重要的教育就是要守时,要效率,正所谓军情如火,长官一声令下,规定时间规定地点集合,容不得丝毫耽误,没有任何借口。
这样的教育有没有用呢?确实也有一定的作用,从佘四明就可以看出来了,他虽然不是兵士,但他拿的薪水可比兵士还要多,这是个给家里寄钱出手就是二十两的人,他认为自己在这方面也应该像是兵士一样严格要求自己,只要是上峰的命令,期限内一定办结,如果是六姐亲自下令,那自然是不必说了,哪有休假这个说法?军令如山!他跳到自行车后座上,不过和母亲喊着打了声招呼,立刻让黄谨蹬车就走,还不住催促黄谨,叫他把自行车踩得快些。
“可知道是什么事?”
一路上他还吃着风喊着问,黄谨一边将那沉重的木轮车踩得飞快,一面喊道,“应该是又要成立攻关调研小组了!”
果然是攻关小组,佘四明精神一振:好日子来了。通宵达旦的脑力激荡,事成之后的政审分、金钱激励,全都是佘四明喜欢的好东西,如果凑巧赶上一个给力的后勤管理,吃得好,喝得好,虽然工作辛苦,但小组攻关下来,名利双收之余,还能胖上几斤呢!
“我们在哪里攻关啊?”
“还没定!不过这一次应该不在军营。”黄谨让佘四明失望了,看来蹭军队的后勤没戏。“按我想的,不是在云县,就是在临城县。总之先去县衙再商量。”
攻关小组在买活军这里的滥觞,应该是牛痘小组,由连部长、雷医生等人组成攻关小组,成功地在医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自此以后,攻关小组就成为买活军解决技术难题的一种常用配置了。所有人员,现用现抽,小组办结之后,发钱发分,各回各家。
一般来说,一个攻关小组由几部分组成:分管领导,负责和技术员沟通攻关的目的,定时查看进度,催促成果;攻关技术员,干活的;后勤人员——照看技术员,让他们能够全心全意的干活。佘四明之前参加的攻关小组,后勤这块很多时候是蹭军队的——攻关小组一般要远离喧嚣,而且内容有一定的保密要求,除了医疗攻关小组,因为和疾病有关,可能会找深山老林之外,工业技术的小组经常搭建在军营附近,由他们一并负责安保,外出上也有所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