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当他们去到县衙,了解了这一次的攻关内容之后,佘四明也认为这一次的攻关小组确实不应该设计在军营附近,相反应该设计在县衙附近才对。
攻关小组目前有三个成员:黄谨、佘四明,还有从临城县衙门被抽调出来的吏目于梅香,于梅香在衙门里是专门负责管档案的,有实际接触过档案的经验,佘四明是攻关经验最丰富的数学专家,黄谨则是老于世故,黑白通吃,受到谢六姐信用的前锦衣卫。买活军的活死人都把他当做一个大人物看待,并且认为他已经‘反正’到买活军这里来了,但是,敏朝那里又完全是另一种看法了。
谢六姐是很重视这件事的,因为分管领导是连翘部长——连翘部长在买活军里的地位相当的特殊,她和军官中最红的陆大红、民政官中最为人所知的谢大哥不同,在买活军这里分管着很有本政权特色的工作任务:主要是把谢六姐提出的一些仙界知识经过改动,变成本方世界的发展,她的这个部长是发展部长,又叫改发委。
炸鸡、牛痘到新式战船,这都是连部长的政绩,现在,连部长的丰功伟业又准备多添上一笔了。攻关小组的三个人在会议室里等了一会,连翘部长又带了一个人进来,他们立刻坐下来开会,由书记员做会议记录。连翘让于梅香先发言,介绍一下现在档案处的工作情况,并且对于梅香笑了笑,“我还记得你,你那时候经常帮你家小姐来跑腿买炸鸡。说起来我们都是老熟人了!”
于梅香也笑了,“一晃这么多年,现在小姐都是大副了!”
是呀,五年前的于梅香还是个小丫鬟呢,五年前的连翘也不过是炸鸡店里的收银员而已——她在炸鸡店干了一两个月,为的是写一封完善的工作报告,现在,买活军的官吏很多都看过连部长写的那篇《从炸鸡店的开设看饮食业新产品设计要点》,因为这是官府指定的工作报告范文,可以说是有买活军特色的八股时文了。
五年后,于梅香已经是档案处的副主任,连翘也成了天下知名的‘匪首心腹’,佘四明从船夫成了数学专家,如今天下所有新修的龙门吊用的都是佘四明公式算规格。黄谨身处于小组之中,环顾三名同事,有一种极其奇妙的感觉,仿佛正见到了历史的发生——而他自己亦是缔造这一伟业的一份子,这样的感觉胜过任何高官厚禄,奇妙至难以言喻,是一种权力感,而又远高于权力感,比权力感更多了巨大的幸福与兴奋,这种感觉甚至比权力还要更迷人——
难以形容,只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此处,理想与历史正在同时发生。伴随着每一句实实在在的讲述,甚至是絮絮叨叨的抱怨,发生在每一晚点燃的灯油,磨牙的梦话中,谢六姐的历史,并不仅仅是帝王将相的历史,她用她的体系,将高官富商、贩夫走卒全都编织到了这样一张大网里。
这些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地完成工作的百姓们、吏目们、兵士们,他们正共同用教育、用工业、用博弈、用眼下的攻关小组,一点点地改变着千百年来似乎永远未变的社会。
变化在买活军这里,似乎是一种新的常态,因为所有一切现有的功绩,也不过是对现有生产力暂时的妥协,目标在何处,所有人都很清楚,尽管未曾有人明言,但是,既然谢六姐来自仙界,那么,他们这些地上的人,难道还想以前一样,傻乎乎地求神拜佛,想要在死后被应许进入仙界吗?
不,谢六姐明确地回答了这一点,这不可能,地上的人,唯一的办法就是通过一代又一代不懈的努力,通过一次又一次立足于现实的变革,将丑陋的地上,建设成那金碧辉煌的新仙界。
“……那么,首先做个思维导图,判断下问题节点吧。”
在黄谨走神感慨的时候,会议仍然在高效率地往前推进,于梅香是带着数据来的,她这里有档案处一年领用的纸张以及占用的仓库,也描述了工作中一些烦心的问题——档案的丢失,记录的不合规,责任人的模糊,追责的困难,当然还有最重要的,找档案的难度。
临城县还算是好的,于梅香听云县的同行说,为了容纳云县的档案库,云县衙门已经在城外选址了,而且云县的档案局有一百多人,没有一个冗员,全都累得要命,从早忙活到晚,还要再度扩招——
因为别的县府,多是记档,查档的需求还好,难度也不高,但是,云县那里商人多,政审分交易多,查档和记档都极其频繁,档案还多,这让找档案变成一种极其复杂的折磨,如果不尽快想出新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很多公务就要卡在档案局里,不过上一年半载都很难往前推动,甚至或许还会影响到港口的贸易,这都是不好说的事情了。
如果说黄谨、佘四明还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的话,现在他们两人的脸色也凝重起来了,连翘适时地说,“为什么六姐这么重视这件事呢?因为我们的衙门就像是一台很精密的机器,容错率是很低的,要求每个部门都能在时效内完成自己的工作,档案局这里的脖子一卡,至少十几个办公室的工作要被耽误了,六姐希望,能够借由这次机会,也总结出一个公式或者模型,能够确定档案局人员的配比,以及记档周期、规矩,总之是一个更新,更简洁,更科学的模式。”
分管领导嘛,就是要调动技术员的积极性,见众人——尤其是佘四明,看起来比刚才要有斗志一些了,连翘便开始说具体工作的安排,“这一次还是要多调研,多接触各地衙门的统计数据,佘四明,你《统计学》读完了没有?”
“没有学过,要给我几天时间看教材。有教材吗?”
“中外文的都有,会英文吗?”
很显然不会——专门学校有些厉害的学生,为了看谢六姐收集的中外文献,居然还找通译自学英文,不过佘四明的语文是很偏科的,那他的阅读任务就因此减半了——这要是换了别的学生,怕不是高兴得跳起来,但小佘却因此垂头丧气的,接过连翘拿来的中文课本,又争取说,“外文的也给我吧,我看不懂文字,看看公式和示意图也是好的。”
这本来就是要给他的,连翘没有反对,对黄谨和于梅香说,“小佘学习这段时间,你们就在各处的民间和档案处里做调研,再总结一些痛点,写写心得,小佘有时候也可以跟着你们换换心情……”
又安排了一些工作流程上的问题,第一次会议便到此结束,至此,小组只有后勤人员没有到场,连翘说这几日会安排上,暂且先散会。佘四明手里捧着一本书,坐在会议室里还继续看得专心。于梅香丫鬟出身,很有眼色,在一边帮他收拾教材,黄谨看了两人一眼,追上连翘,“连部长,关于后勤人员,我有个建议……”
第358章 技术变革(1)
“如果要说的话, 其实最希望能有一种滑轮的梯子——您看,咱们这里的档案库是用的通天柜,最上面的那几层肯定是要用梯子才能爬上去够的。您别说,就这一点就特别耗费时间了。”
对于百姓来说, 吏目们办事总是慢吞吞的, 有时候查阅档案, 需要一两天的功夫——先来一趟,登记要找的人的姓名、籍贯,随后再等上一天, 再来一次, 凭条子去找阅档员看结果。
档案室分了好几个岗位,接待百姓们的登记员, 按表格去找档案的人:这个人尤其要身手敏捷, 眼明手快,体重要轻,不能笨手笨脚的,同时, 他也要兼做档案库的打扫, 像是云县那样的大府,档案库的资料汗牛充栋,还要招聘专门的保洁。
除此之外, 还要有一个阅档员,这个阅档员一般要外地人来当, 本地人是不行的, 而且, 他的岗位前竖起了厚厚的玻璃, 就是为了防范激动的百姓越过柜台破坏档案。这样的事情尤其在档案中有负面记载的时候是常见的——现如今百业兴盛, 到处都缺人,在聘用员工时,东家来查档案的情况比较少见。
就算要查,手续也比较麻烦,首先要员工本人的许可,其次,要由阅档员来查看档案,对于一般的岗位,如果没有大的瑕疵,东家是看不到档案本身的,如果有比较严重的扣分事项,才会用白纸遮挡其余的部分,在玻璃后给东家看一眼。
这样的做法,在大体上来说是能够促进就业的,尤其是促进一些本地的商铺招人的信心,在此前,商铺招伙计是一件很审慎的事,往往需要一个老员工以自己的信用做担保,从他的亲友中介绍,而且,东家对于伙计在最开始一段时间总还要怀抱着特别的提防。
这种做法,在如今这种世道下是很落伍的,从前能做伙计,对于很多无地的农户,城里的贫民来说,已经是一条很好的出路,但现在,这些人读书识字了之后,更倾向于直接为买活军干活,年轻男人有得是一把子力气,哪怕是去建筑工地干上几个月呢,辞了工暂时休息一段时间,在被街道注意上之前,尽可以找点乐子,哪怕是去周围的山林里走走,那也是赶了游历的时髦不是?
如果还像以前那样招人,恐怕找来的伙计就各有各的毛病了,因此,东家们不得不逐渐适应从完全的陌生人,甚至是从外地人那里招聘伙计的做法,买活军的这种查档政策,还有发达的邮政系统,就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信心,虽然他们未必都会去查,但,知道自己可以去查,心理上的感觉是不一样的。
写信查档,也成为了邮局承接的一项业务,这项业务是收费的,五十块钱一次,包回信的邮资,不算是太贵,对于东家们来说,负担不大,对于邮局来说这完全是纯赚的,这业务集中在一起时,办起来非常方便,每天拿着信里的文书去档案局和银行就行了,档案局对于这种查档也收费,五文钱一次,都在五十元的费用里。
从档案局的职员来说,他们认为这样的服务,档案局的收费是少了的,感觉至少要分走十五元,甚至是二十元,才能让他们心里好受一些。乃至于别的来查询档案的百姓——一般都是在谈婚书以前来查的,这项服务受到百姓极大的欢迎,逐渐成为一种必备的程序——一次也要收个五元十元的,才能止住他们有事没事,闲着就来查查档案的坏习惯。
“档案是真不好找!”
也不是没有理由,办事员把黄谨和佘四明让入档案库里,对他们诉苦道,“请您二位看看——”他大概是北方人,官话中的腔调还是很明显。“就说咱们衢县,全县的档案都存在这里,一个人一个本子,光是封面、封底,都是不小的开销。”
确实如此,衢县现在的总人口,大概在十万人左右,如果各地分档的政策落地,那么每年要建档的人数可能还会更多,十万个硬皮活页本是什么概念?佘四明是带了尺子来的,他量了一下,大概书架的长度是多长,本子的厚度是厚度,答案大概就出来了,一层书架大概能放下50个活页本,实际上来说可能要少一点,因为本子还需要一些保护措施,不然可能会生蠹虫,而且若是老鼠啃了,该怎么办呢?
一层50,一个架子有十层,最上层的都是需要很高的梯子去够了,那么,一个书架可以储存五百份档案,十万档案就需要200个书架,这是在衢县的人口没有太大的变动下,档案库必须占据的最低书架数目,实际办事过程中,人员的流动是频繁的,档案的建立和查阅都是经常的,实际上,衢县档案库的书架数目是250个,差不多将将是够用,最好还要有几十个的空缺。
“不可能每个书架都塞满,我们是按邮编来做归档的。”
接待他们的衢县办事员姓祝,祝办事员认为这份工作实在是非常繁重,半点没有从前想象中衙门吏目的风光。他叹口气说,“每个邮编下再按姓氏拼音的顺序来分户口,所以真的,哪天衙门最好颁布一个规定,别改名了,尤其是户主,改名后可能档案的去处就完全说不清了,政审分归零不可怕,可怕的是要来开政审分证明的时候,你档案没了,那就完了,没有一年半载这事儿别想办结,这期间所有百姓的待遇都是享受不上的。”
的确,每个书架之前都有邮编、邮编对应的街道区码汉字,下面是拼音字母:z-(za1-张),祝办事员解释,“这里是所有首字母为z的人,接下来看名字的第二个字,比如一个户主叫张阿发,那么就在这里,如果他姓钟,那就来这里。”
张姓绝对是一个大姓,至少在衢县这里,而且看得出来,喜欢叫张阿某、张爱某的人也很多,光是za-张就有两个书架,第三个架子才开始标注为‘杂’,祝办事员说,“这里就是钟阿明该来的地方了。姓氏不能单独占据一个书架的就标注为杂,这能节省很多时间。”
走进来一看,书架里是一格格竹编的栅栏,栅栏上也有签子标注着姓氏,钟、赵等等,不一而足,姓氏多的,可以占据一层,就在一层里找,小姓标注在单独的栅栏上,栅栏里才是活页本,活页本的书背上粘了书签,注明了户主的名字,祝办事员取下一本,给黄谨等人翻看,“这是烂柯山区村子里的住户,那些村子里,张姓是大姓,光看数目就知道了,本子多也是因为如今大族都在分家,我们常常说,要知道地方宗族势力,来档案库一看就知道了,哪个姓多,哪家分家做得好,就看着本子的厚度。”
张家的分家力度确实是比较强的,大多数本子都不是很厚,佘四明点算了一下,多是五六份档案在一户里。这在乡下绝对是分家了——老父母、儿子、媳妇,一双儿女,这就六份档案了,余下的儿子女儿估计都是分出去自己过活。哪怕还住在一起,也不算是一户了。
大部分档案上面,除了基本的身份信息之外,都没有太多的东西,政审分也一般都是1分、2分,被查阅记录几乎为零——查一次就要在档案下方做一次标记,大多数人就一两次查阅记录,目的多是变更婚姻情况,这个是在衙门登记婚书的时候,档案局这里必须要进行的更改。
“本来婚书也是都放在一起的,但是后来发现这样不行,放不下,所以用一个归档系统开了另一个新库。一会我们再去那里看看。”
黄谨兴味盎然,“这么说,只看婚书的数量,便可以统计此刻百姓们的婚配情况了!”
“是啊,在库里那都是一眼的事,大概的情况便很清楚了。哪个姓好讨老婆等等,我们都很怕婚书库将来会比人口档案更多,因为一个人只有一份档案,但是可以结好多次婚。”祝办事员想到前景,肩膀更加垮塌下来了。
“就算离婚了,婚书也不销毁吗?”
“这怎么好随意销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