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第九书屋 > 女性文学 > 买活 > 买活 第187节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翻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设置X

买活 第187节(2 / 2)

像是谢听话这一组,今天运了五车矿石上来,称重五百斤多些,那就是五个对牌要交还给他们,再登记上人员、重量,出勤表现,井下事故等等。谢听话字写得好,弯腰很快都登记上了,他的精神头不错,上到地面上来,他就立刻感觉舒服多了——有口罩以后,他也好多了,否则谢听话一闻到井下的空气就容易咳嗽。他自己的感觉是,自从两年前口罩开始普及,矿工的咳嗽就没有那么普遍了。

“先吃饭还是先洗澡去?”

矿里上来,一个个都是土人,一搓一身的泥灰,不洗澡这自然不行,蒸汽机的出现,最好的一点就是矿上的热水供应相当充足。谢听话拍了拍汗衫上的泥点子,“洗澡去吧!”

“对了,你们看了最新一期的报纸没有?”

矿工们居然也看报纸了——矿上有阅览室,这是谢听话这类人从前想不到的地方,报纸来得也算是规律,一次从山外随补给运来几百份,谁都能去翻看,矿工们大多都看小说、笑话一栏,但也有人对时事新闻是很关心的。 “知道吗,听说,现在在鸡笼岛,正在试验爆破式开矿,我看了一下,说是以后就不用烧爆了,直接上药子,一炸就是几千斤,一组人一天至少就是两千多斤的量!”

“当真啊?哪来那么多药子呢?”

“可不是呢,我看了也觉得玄乎,在井下开炸,别把咱们都炸进去了……”

矿工们虽然也觉得此时的工作辛苦,但是,对新技术也并非来者不拒,而是多少带了一些疑虑。谢听话静静听着他们的对话,和同事一起走向澡堂子——或许是报纸两个字,激起了组长的兴致,他突然问道,“对了,你上次不是去接受那什么,‘采访’了吗?怎么样,报道刊登出来没有,你娘找到了吗?”

“已经有几个人被抓起来了,报道还没刊登,我娘已经找到了,不过还在走减刑的勘验手续……”

这是谢听话不愿去谈论的话题,倒不是说他不在乎,恰恰是因为太在乎了,所以在获取进展之前,哪怕是提一句都觉得心要跟着颤一下。不去想还好,若是去想,每日从睁眼开始,整个人便处在一种等待的状态里,恨不得下一刻就有人来叫——

“谢听话,谢听话!”

“叫你那!”

同伴捅了捅谢听话的腰眼,多少带了些醋意和艳羡,“是管教——快去吧!没准是你的事有消息了!”

谢听话这才从自己的那昏茫的思绪和期待之中回过神来,他浑身颤抖着,死死地望着远处,管教身边站着个矮小的人影,背着包袱,站得直直的,短发仔细地全抿在耳后,白皙的脸庞上带着笑又带着满满的泪水,他母亲生下他时很年轻,从前她脸上那些隐约的愁苦的皱纹,不知何时已经不见了,此时和沾满了泥灰的谢听话比瞧着竟像是同龄人,年轻的母亲含笑看着苍老的儿子,她跑出去接住了踉跄跑来的谢听话,发出了‘啊啊’的声音。

“娘!娘!”

谢听话的眼泪在脸上冲出了两道灰黑色的沟,“他们放你出来了——你没事了?你可还好?”

他问了许多许多,几乎声音都变了调,几乎遗忘了母亲是个哑巴,又不识字,他们母子间只能用简单的手势交流,更多地是靠表情和意念——

他母亲似乎过得的确不错,她比以前高了一些——她穿了矫正鞋,也比以前要胖,她的眼睛里有了神采,她望着谢听话,一时间仿佛有些生疏似的,过了一会才把手放在脸边上,歪着头做了个睡着的表情:安心睡,意思是她过得好。

但是,如果过得好,为何连手语都不会了?难道母亲从不需要和人交流?

谢听话在极度的喜悦中生出了短暂的怀疑,但是,母亲很快从怀里掏出了一本书,递给谢听话——《手语基础指南》。

她对谢听话露齿一笑,翻开第一页,指着上头带了拼音和手势标注的汉字,一个个地用手势‘说’给儿子听,【这是,规范,手语,学会,这本书,你,就能,听懂,我了】。

下头还有歪歪扭扭,用炭笔写的拼音,显然是母亲在来时的路上,绞尽脑汁写下的,其中还有几个拼写错误。

【我过得,很好,很快乐,我,已经,没事了】

【我也,在找你,我换了,工厂,我把你的名字,弄丢了,我不知道,你现在,叫什么】

【找到你了,我很开心,我哭了,我哭了很久】

【你呢?你还好吗?】

【我的,儿子,受苦,了吗?】

受苦了吗?受苦了吗?

泪水如泉,涌出了谢听话的双眼,他嚎啕着投入母亲怀里,沾脏了她光洁的棉衫,在娇小的母亲怀中大哭起来。谢听话是个受了苦的人,是个遭了冤屈的人,是一个感到不公的人,但奇怪的是,这一刻他终于放下了自己承受的苦难,忘却了未完全解决的不公,彻底地投入了买活军的怀抱,投入了新的信仰。

这个信仰,给了他母亲一本《手语指南》,这个信仰让他下井做了苦活,步入了地狱渊薮,但却又给他发了口罩,让他坐着矿车重新回到了人间。连部长来这里,是想看看被放弃的人怎么生活的,但是,如果叫谢听话这个矿山的囚徒自己来说——这一刻,他并不觉得他已被放弃,一个被放弃的人,怎么能寻到亲人,一个被放弃的人,怎会获得一双矫正鞋,可以抬头挺胸的走路,怎会有一本书,让她和世界重新能够交流?

谢听话感到自己正坐着矿车不断地向上而去,所有的苦难都被抛在了身后,眼前是一片刺目的光亮,让他禁不住热泪长流。他感到自己迎来了一个时刻,一个时机,让他终于打从心底感到,自己成为了谢六姐忠心耿耿的活死人。

“我没有觉得苦。”他对母亲说,“以后就是全新的日子了,以后我和娘在一块,靠双手挣饭钱,以后我们心里,再也不会受煎熬了。”

母亲仰首欣慰地看着儿子,但是,她的眼睛里还有一些担心,似乎是怀疑谢听话只是说着一些场面上该说的话,她没有回应儿子,而是伸手擦掉了他脸上的污泥,谢听话也先不和她分辩这些,他从她的怀抱里挣扎了出来,转向一边正在拭泪的沈编辑。

“沈编辑,上次的采访——我还有一些话想要补充。”他沉稳地讲,“这些日子,我自己也写了一点文章,我去宿舍拿出来给您过目……”

第373章 第三次了!

“如今这天气, 着实是没法说,就前一周还得穿夹袄呢,这会儿汗顺着脊背往下淌——天也旱得厉害!金水河都快干了底, 别看咱们城里人不种田, 可也得跟着犯愁哇:再这么旱下去,城外的百姓们可还怎么活呢?还不得个顶个的,啊, 都去买活军那儿逃荒了, 去那所谓的南洋大开拓了?没了城外的百姓, 叫我们城里人吃什么, 喝什么那?”

“可不就是您说的这个理?——来, 新下来的西红柿黄瓜, 使白糖一拌,最是清热生津的,可比什么都解暑,您快请用两口, 压一压心火——这嘴角都有燎泡了!”

“这不是着急吗?也不知道今年老家的雨水如何了,关陕那里去年收成就不好, 强压着没乱起来,若是今年连土豆都没收成,只怕是要糟糕了——啊, 奶茶来了。”

光滑的马口铁杯子外头结了雾蒙蒙的小水珠,两杯沁凉的奶茶被端了上来, 薄铁做的吸管斜插在一团洁白如雪、轻盈如云的奶油里, 拿起吸管微一搅动, 便可以感觉到地下疙疙瘩瘩的都是‘珍珠’, 延平郡王舒心地叹了口气, 拿过奶茶杯来用力吸了一口——这可是破落宗室难得的享受,若不是这半年来将承恩公奉承得好,他哪有进使馆来喝奶茶的份儿呢?

便是看在这门槛的份上,也觉得买活军的奶茶,味儿就是比外头茶铺卖得要好得多,至少茶清奶醇,不像是外头的茶铺,屡屡闹出和食客的纠纷来。还有这珍珠,含在嘴里劲劲道道,耐嚼得很,也不是外头那野铺子所能比的。

“这还不是因为买活军的生意如今都做到口外去了?”

延平郡王今日说是奉承了进来的,但倒也不是没掏钱,因此,和主人的地位还算是平等——如今京中的权贵组局,最流行到买活军的使馆里来,逛逛超市,用一用抽水马桶,品尝一下名贵的小蛋糕和奶茶,再买买源源不绝上新的各种特产,又闲谈着买活军的动向,“是羊毛吧?如今北面倒是太平了许多,就是赶着种草养羊的,羊毛剪下来,洗了晒了,往买活军那里运!走通了这条路子,送些奶品来京城,那就是捎带手的事了。”

“可不是,”和延平郡王闲谈的是承恩公府的三公子,论身份是够尊贵的了,和藩王交际也不显得局促。“天下间哪还有比买活军更会做生意的地方?您老对这事儿可是再清楚不过。”

他的话似乎透了几分打趣,延平郡王听了也只能赔笑:京城可不是福建道那乡下旮瘩,卧虎藏龙,权贵云集,如他这样失地的藩王,被朝廷赎回来已是走了大运,在京的住处都还是仗着宗室身份赖了个三进的宅院,远谈不上郡王府该有的规制,宗人府不阴不阳的,“人都救回来了,还想什么呢?如今朝廷财政吃紧,您老且等着罢,缓开了再给您找块封地去。”

若是要再找,封去了西北,那岂不是受苦找死去了?延平郡王也不敢去宗人府催促,和儿子两人住在院子里,只有宗人府拨来的少许钱粮,也只够撑着点体面的。若是销金如土那是万万不能,他们爷俩只能四处踅摸发财的路子——倒是有一点好,如今京里没有什么爵位高的宗室,许多商户人家红白喜事时,也想请个藩王上座,作为对他人夸耀的噱头。

延平郡王在榕城被俘虏那段时间,也是去上过扫盲班,考过试,在买活军的安排下做过活的,固然,因为使团点名要保他,他没有去矿山,但也算是历练过了,很拉得下脸来挣钱,两父子四处走穴,倒是又挣了些钱财傍身,至少要比在榕城那段时间过得好得多了。他这一次来买活军使馆,多少有些弥补遗憾的味道——如今人人都向往买活军地界,仿佛那是什么人间天堂,可延平郡王在买活军那里呆着的时候,可没喝过这劳什子奶茶,没享过什么福呢!

“买活军的生意,确实是……”他顺着三公子的话往下说,“越做越大了,不说口外,就说京里,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确实,现如今,买活军的商船在天港排着队的靠岸运货,就这样还是供不应求,倒更激起了达官贵人们购物的热情,见到了什么都得买,否则就断货了。想要再来,还得掏银子,托面子,才能加入到这种局里来,重新进超市一趟呢。

也因此,由承恩公这样有一定声望的权贵牵头组的所谓购物局,无形间也就逐渐流行开来了,宾客彼此之间倒也不必相识,只要凑足了人数,便可共享一次包场。又因为使馆接待的日期有限,很多人都会‘占坑’,不论去不去,先约上了再说,如此又应运而生了倒买倒卖的串子,能不能以便宜的价格拿下一张门票,无形间似乎已经成了印证一户人家实力的门槛。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翻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