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是贡士,常出入宴席诗会,认识的人也多,消息灵通,若想要打听什么,比一个初来京师的小女娘要轻松些。
叶秋水笑容明亮,“谢谢哥哥!”
江泠嘴角微微牵起,在桌前坐下,翻开一本书看。
*
贡士留下的考卷全部铺陈在桌上,主考官按照评选出来的优良,将考卷从好到次排列,呈到皇帝面前。
身着窄袖常服,戴垂脚幞头的皇帝拿起几张,低头翻阅。
考官们已经商议出初步的排名,只等皇帝敲定
。
廷试考的是策问,题目“民之官为何”。
贡士们答得都很好,为官者,天地帝师再上,而后是民,心里没有百姓,当不了好官,无论是引经据典,还是陈述衷情,这道题没有什么难答的,皇帝随意翻阅,却在看到一张考卷的内容后停下,无他,只因这个贡士不仅谈到了民生,还说到了兴农的重要性,农之于民,不仅是生计,还是一种安抚治下的手段。
他说,民之于官,非独顺从而已,官之于民,亦非独统治也。两者当共谋福祉,同享安宁。惟官民一心,共力耕耘,方能国泰民安。治国之道,抑末而扬本,保农而固本。官民同舟,农事为楫,共渡安澜,共谋丰年。此乃古圣先贤之遗训,万世不易之至理也。
民与官,舟水相依,甚至更可以说是一种共生的关系。
这名贡士的文章写得与他的字一样,刚劲,严肃,没有华丽的辞藻,若论才情,在这一众贡士当中只能算平庸,但胜在逻辑清晰,观点也鞭辟入里。
“这个贡士叫什么名字。”
皇帝问道。
考官上前,“回禀官家,这名贡士叫做江泠,是曲州人士,去年还中了解元。”
皇帝眉梢微抬,“哦?还是解元,将他参加解试时的考卷呈来看看。”
解试的考卷都有留存,话音落下,立刻有人去取,不一会儿呈上前,皇帝看几眼,有些讶然,“他是什么出身,倒像是务过农的。”
不然怎么能写出如何治理虫害,兴水利的文章,虽然相关书籍很多,但别的考生大多总结的都是书上的知识,很少可以有人写出自己的观点,而这个考生运用的,却是自己积累的经验。
考官讪然,顿了顿说:“京中传闻,他是宋家的表少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