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巧枝只是点点头,很镇定的样子。
祁厂长一下子激动得红了,脑子里已然是给她找好了理由:“看来林工还是很擅长机车的,也不奇怪,我听说你读书的时候,就已经受到过铁道部的嘉奖了。”
“是从小就爱好,有研究吗?”
这不稀奇,作为贯穿南北,遍布全中国、且国民最容易接触到的大型工业产品,这时候喜欢各种火车的人并不少。
林巧枝:“……”现在连理由都不用她自己找了,都有人自动给她脑补。不过她还真没有爱好火车,如果真要说爱好,那肯定也是长江上来往的各种大型船只。
面对这种“我就知道”的热切,她迟疑片刻,还是选择沉默以对。
坐下后。
林巧枝率先道:“这几天看了一下,和我原本预计的情况没有太大差别,目前是有两种方案。”
两种?
会议室里,大家有点意外地坐直身体。
“我先简单讲一下这两种思路,咱们大家一起探讨下。”林巧枝开始讲,立马就有人递过来粉笔,且拉过来一块黑板。
林巧枝道谢,而后继续说:“第一种,硅整流器技术,做硅改,取代引燃管整流技术。”
她在黑板上划了一条竖线,将黑板一分为二,“另一个,液力传动技术,其实我们早在1959年就试制作了液力内燃机车,当时可能存在不少问题,但现在我们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技术,像是近两年的无缝热轧缸体技术,对改液力传动就有很大帮助。”
众人听着,思索着,也有懂行的点头:“这种热轧缸能承受比较高的压力,如果要往这个方向走,确实对咱们很重要。”
这是林巧枝考虑的,最适合眼下情况的两种方案。
她打算细致讲一讲。
祁厂长听着这两种好似都可行的方案,想到林巧枝式的谦虚,按捺不住道:“林工,另外几种想法,也给我们都一起说说?”
第111章 提前10年告别‘万国机车’备件困局
“啊, 还……还有几种?”坐直了身体准备听两种技术的众人朝着林巧枝和祁厂长看去,觉得不可思议。
可要说祁厂长是乱说的?
脑子锈了?
那要说林巧枝吹牛的?
看看黑板上她摆开架势准备仔细讲的东西,显然是不可能说服自己产生这样的想法。
“你知道点不?”李工低声同身边的段霍打听。
“我哪里知道?我要是能知道, 我不早给6y2型解决了?”段霍看着同事们投过来的目光,也是无奈, 他是这些天陪同林巧枝不假, 但都讲的是厂里的东西,还有6y2型机车的技术问题。
林巧枝想了想,被暂时淘汰的想法其实不是不可行,就是有些技术跨越太大了,显然不是眼下最合适的方案, “……里面可能会有一些我们现阶段无法克服的技术问题。”
祁厂长摆摆手:“没有关系,林工你先说说,也给我们开开眼界,拓宽一下思路。”
说不定他们能解决呢?
这才是祁厂长内心最真实的想法, 林巧枝不能解决,可能只是碍于机车行业经验尚浅, 万一他们刚好就能解决呢?就跟买彩票似的, 每个人都抱着“万一我就中奖了呢”的想法,但是就不好诉诸于口了。
林巧枝也不在意这些。
她也习惯了自从走到高处后,处处有人小心照顾她的情绪了。
别说野丫头,连让她不高兴的话,她都很少能听到了。
她现在情绪总是很稳定,因为人的因素大大减少,而钢铁机械的世界又总是稳定按照逻辑运行, “另外几种那我也简单说说,比如晶闸管, 也就是可控硅。”
祁厂长一听就明白了,道:“说的是欧洲那边的机车技术?”
林巧枝点头,却补充道:“不管是技术引进,还是咱们株洲这边自己研发,我们都还受限于半导体工业薄弱的问题。”
在林巧枝的想法里,解决问题,肯定还是要尽量国产化,否则为了解决左脚脚脖子被卡的问题,又把右脚伸出去被另一个铁环卡住,显然是饮鸩止渴。
祁厂长左右看看:“这是哪方面的问题?”
“芯片封装吧。”
“对,还有散热技术。”
“也是不简单,我前段时间才和半导体厂的边工联系过。”
祁厂长暗暗咬牙,散会了他就去打电话!倒霉催的半导体,老方那家伙怎么就不能争点气!
每当这个时候,祁厂长就恨自己怎么就是终端产品,就好像带着几十个弟妹的大哥,怀里抱几个,背上背一圈,腿上挂着几个,手臂还趴着几个,想往前走一步,就必须要带着所有人一起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