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气来了几次冲锋,阵斩数十人,给那几千人吓得四散而逃。 两个人追几千人,跟放羊一样。] “果然是能跟陛下比肩的君王,我记得陛下战王世充的时候,也是几百骑追着一万多人跑。”王生表示认可。 宇文却因出身,对李世民更盲目崇拜,他轻哼:“我看未必,陛下鲜有败绩,更不会丢城弃地,这朱元璋不可能做到。”脸上还带着一种,自家陛下天下第一的自豪之情。 [攻取南京后,朱元璋改名应天府,又吸引了一波英才来投奔。其中一个叫朱升的大儒,给朱元璋提出了一个发展建议,即流传后世的九字真言: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 简而言之:猥琐发育。 朱元璋从善如流,一面稳定当地的地主绅士阶级,一面给百姓分地开荒并展开屯田事宜。向外拓展生存空间时也是稳扎稳打,步步为营。 在我看来,朱元璋这段平稳发展期有三点做的极好。] 秦始皇支棱起耳朵,想听一下后辈的经验。 [其一是内政修的好。他重用李善长、朱升等人治理百姓,用康茂才等投降的地主大户来管理屯田,让百姓都能有口饭吃,安然而井井有条的进行生产生活,百姓在其治下甚至感觉不到是在战乱年代,因此根据地的百姓是真心拥戴他。] [其二是军队管理的好。他手下将领多,派系多,士兵构成也颇为复杂。但他能尽量平衡并弥合,尤其是管束军纪,不骚乱,不扰民,严格执行训练。这在古代是很难得的事情,有这种特质的军队无一不是强军。] [其三是他本人的进修。他是个地地道道的农家子,文化水平是小学私塾,后来在皇觉寺看藏书自学了几年,底蕴完全不够。到了应天府,他开始博采众长,召集大儒文士来教授辅导,几年间就慢慢蜕变了,思想与处事也更成熟。] 朱元璋现在就一个想法:我这么棒的么? 他这些日子正是想这些规划,但是具体的细则还没有定好,因为这应天府,并不是他一声令下就能一丝不苟就去执行的,所以他思量的很多。 比如按照他的本心来说,什么地主什么官绅,都该一起杀了了事,他就没见过好地主,即使是给了他块地让他埋葬父母的那个地主哥哥,他自己家里也有不少佃户,那些佃户过得也很辛苦。 可他不是毛头小子了,不能这么做。 就像隔壁的张士诚,是出了名的吃大户。那些大户虽然可恶,却也需要用他们,像他那样全得罪光了,这诚王就做的很艰难,不像诸侯,倒像是山大王。 可他也不能辜负百姓,和大户们沆瀣一气。 这中间的度就很难平衡。 既然现在天幕帮他整理好了,那拿来吧你! [不过很快他就不能这样苟着了,因为天下形式在风云突变。] [一个就是小明王的韩宋朝廷。 刘福通虽然专权跋扈,跟个摄政王似的,但他确实在认真搞反元事业。这几年间基本不停的在北伐,和元廷打的有来有回,最远的一次甚至路过大都,直奔山海关,打到辽东去了。 可惜元廷这边也有猛人。 高邮保卫战后,元廷中央军基本名存实亡了,所以小铁锅下令各地自己组建团练兵。这其中表现最突出的一部团练兵将领,名叫李察罕。 李察罕是个蒙古人,汉姓姓李,真正的蒙古名字叫察罕帖木儿。是不是听着有点耳熟?没错!察罕帖木儿就是《倚天屠龙记》里赵敏她爹汝阳王察罕特穆尔的原型。 这个李察罕确实很有能耐,和刘福通鏖战数年,把中原、关中、山东、河北这几个北方地区都快打烂了。最终还是李察罕更胜一筹,把韩宋政权压缩到了淮河以南的安丰。他则是为元廷守住了北方的江山大片区域。 但他自己也没有好下场。因为许多被迫投降的韩宋红巾军将领,并不是真心归顺他。而他本人又很飞扬跋扈,瞧不起这些手下败将,毫无尊重可言。所以在他围攻山东益都的时候,被投降的两位将领给刺杀了…… 李察罕死后,他的外甥兼养子扩廓帖木儿接手了他的势力和遗产,继续为元廷保驾护航。这位扩廓帖木儿,就是朱元璋数次想劝降、称为“天下第一奇男子”的王保保。 总之,目前就是刘福通和李察罕两败俱伤。 不过这不代表北方就安静下来了,因为好几部团练兵都慢慢蜕变成了军阀,现在北方起义军暂时解决,他们自己之间又开始内斗了,甚至于还牵扯到了元廷内部的储位之争。 乱成一锅粥了。] 确实,两仪殿的君王已经听的有点迷糊了,怎么感觉这元末比隋末还乱? 只能说,他们低估自己了,唐末有四十八藩镇,那可比这热闹的多。 朱元璋却得到一个重要的消息:储位之争。北方军阀混战他自然了解,但是涉及元廷内部辛密他却没接触过。 看来,是要好好打算一下了。 [而第二个,就是陈友谅所在的政权。 这个政权的建立者叫徐寿辉,也是个和刘福通一样的老牌反元领袖了。但他这个政权的名字,却很有争议。 徐寿辉打下地盘后,心里想:我这个部队应该叫个什么霸气侧漏的名字呢? 思来想去,他觉得:我是反元扛把子,大元帝国得灭在我手里,所以我部队的名字得压过大元才行。 怎么压过呢?就给大元这两个字头上各加一点东西,叫“天完”! 这就叫盖了帽了我的老baby。 你们别笑,根据明清的官方史料记载,徐寿辉所建立的政权,就叫“天完”。这个解释,也是非常一本正经的。] 什么东西? 应天府的众人一脸懵逼,他们就是当事人啊,没听说过徐寿辉改名叫天完国啊? 想想就离谱好吧,就算徐寿辉失心疯了,他手底难道没有文臣? 两仪殿的君臣顾及着这是在堂上不能过分,只能偷偷憋笑,但酒楼包间就无所顾忌了。 王生和宇文两个人难得没吵嘴,而是笑作一团。 “可以离谱,但是不能这么离谱。” “我不信是真的,别是这后生自己杜撰的吧。” [不过,根据一些犄角旮旯的其他史料佐证,以及近年来出土的相关文物来看,“天完”似乎是明朝官方的抹黑,实际上徐寿辉政权应该也是宋才对。 至于抹黑的原因……有机会问问朱八八同学吧,咱是不知道。] 朱元璋感觉周围有些隐晦的目光,想直视他又不敢。 不过他哪里知道自己以后是怎么想的!很有可能是将来那些修史的官员媚上讨好,跟他有什么关系…… 不对,就算媚上自己就同意了?不能吧,他要污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