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用。你没建生祠,还顶撞到魏忠贤,那你就是好人,立马就启用你。 可问题是,当年魏忠贤号称九千岁,势力之大,就是我们讲过的王振都不一定比得上,只要是当官的,尤其是重要位置的官员,不管内心想法怎如何,多少都得虚与委蛇一下子,才能在官场生存下来这样子。不多别的,就是袁崇焕都给九千岁弄过一个呢。 所以崇祯刚上任了几个月,六部尚书就换了八个,为啥多了呢?因为兵部尚书连续换了四个人。转过年的崇祯元年,不到半年时间,六部尚书又重新换了一遍。 其他全国地方的个省、道、州府的官员,更是不计其数,基本等于朝廷大换血,而且是多次换血。 咱就是说,就算是尿毒症患者,也不能频繁做透析啊,更何况是癌症晚期,稍有不慎这把老骨头就散架了。] 崇祯已经坐不住了,他冲出殿外,恭恭敬敬的站在庭院里,做聆听垂训状。 皇帝都站着,他们这些大臣也不好意思再坐着,其实按品次站在皇帝身后俯首,站着听训。 午后的太阳热烈,几个老臣差点站不住,也只能忍着。来往前朝的小宦官路过,都好奇的瞅一眼大臣们。 [这样折腾的恶果很明显,这些空降的高层领导根本站不住,或者还没弄清楚情况就又被崇祯弄走了。这不仅极速的消耗着大明的人才储备,更是加剧了党争的暗流,让朝廷更加混乱,政令不畅。] [而且还有一个问题,就是魏忠贤倒了,但没人接他的班! 自古宗室、勋贵、外戚、宦官就是皇帝的左膀右臂,我这么说可能许多人嗤之以鼻。 但纵观历史,在相权或者说士大夫力量微弱的时候,这四个确实是让皇帝忌惮的洪水猛兽。但若是相权,也可以说是文官集团力量过大,大到能掣肘皇权的时候,这四个就是皇帝需要团结的力量,要用他们去对抗文官集团不被架空才行!] 朱棣教育朱高炽道:“你听懂了么?为政者,当以平衡之道为要义,所谓帝王心术,不过就是拉一派打一派,让朝廷各个势力保持平衡,都为君王为差遣罢了。” “儿子谨遵教诲。” w?a?n?g?阯?F?a?b?u?y?e?ǐ????ù???é?n?②?????5?.?????M [可到了大明这里,因为成祖是藩王起兵靖难的,所以他上位后格外防范藩王,削除了朱元璋给的兵权,秉持着“可以富贵但绝对不能染指权利”的原则,把宗室当猪养,成了财政的吸血虫。] 朱棣还在教育着大胖儿子的为政之道,没想到直接被天幕给点名批评了,霎时面色古怪了起来。 朱高炽低着头,憋笑憋的很辛苦。 朱棣确实是有这个打算,而且赵宋的宗室不也是圈养的么?他们连藩地都没有呢,全关在京城里,怎么到他这里就是吸血虫了呢? 难道他的后代子孙特别能生? [勋贵,之前讲过的土木堡,被朱祁镇这个碳基生物给一战送没了,从此基本没出过什么正经人了。 至于外戚,那更是一个个小门小户出身,在朝堂上没一点根基。] 朱元璋现在已经气炸了。 怎么就小门小户了,他可是把开国功臣基本联姻联了个遍!后世到底发展成什么样子了? 还有!成祖到底是谁! 到底是哪个王八羔子敢抢他标儿的皇位!站出来,现在立马站出来! 他好伤心,亏他还以为标儿文治武功样样行,结果全夸错了对象,怎么会这样。 朱元璋咬咬牙,标儿是个好孩子,自己一定要让他继承大统,他到要好好观察一下,是哪个儿子有不臣之心! [所以盘算下来,皇帝能用的只有宦官这个家奴了。 虽然太监大多也不是什么好东西,但明朝的太监是藤蔓,只能依附皇帝,不可能变成晚唐那种大树。 明武宗时期的刘瑾厉害吧,也是一手遮天,把朝堂搅和的翻天覆地,可正德显他烦了没用了,一张小纸条写的手诏就能让他束手就擒,活活剐了三千多刀。 所以就算宦官有许许多多的缺点,但对皇帝来说,只这一个优点就够用来对抗外廷那些文官集团了。] 朱棣点点头,是个好主意,郑和不就是个太监么? [所以从成祖起,明朝的皇帝不停地折腾内廷,先后搞了东厂、西厂、内行厂等各种机构对抗文官。] 等等,朱棣猛然发现自己忽略了什么。 成祖?什么成祖?谁是成祖? 他不可思议的回头看自己的大胖儿子,以眼神质问:你这个王八羔子敢给老子上这个庙号?! 朱高炽吓也吓死了,他赶紧把头摇的如同拨浪鼓一般,立马否认。 他怎么敢的啊,要是说帝系转移,那不就是承认他们这一脉都是乱臣贼子?! [魏忠贤就提督着东厂,所以拿捏百官把柄不在话下。 但崇祯处理了魏忠贤之后,没有好好经营锦衣卫、东厂这种直属于皇帝的机构,成了权利真空,迅速被别人把持,他自己则成了个聋子瞎子。] 崇祯被太阳晒的有些难受,但他脑子却越发清醒过来。 没错,他悟了。他为什么要自废双臂?回去就好好整饬一番! 他身后的内阁官员互相看看,都从彼此的眼神出看出了担忧。 陛下不会又要重启东厂的职能吧?这要是认真起来,那他们这些京官还活不活了? [崇祯二年,陕西大旱,而且是千里赤地极为严重的那种。朝廷本来就在到处打仗,年年亏空,哪里有钱去救助灾民,开仓放粮呢?于是整个陕西像是多米诺骨牌一样崩溃了。 原本只是星星点点的流民起义,一下子变成了燎原大火,烧的西北地区更加动荡。 这时候,关外的建奴也瞅准时机,绕过山海关,从察哈尔蒙古寇边,肆虐蓟州地区,夺了永平四城,就在京畿的眼皮子底下晃悠。 一般来说,如果是三方实力周旋的时候,都是拉拢弱的一边,对付强的一方。三国演义里,也是孙刘联盟,对付曹魏这个庞然大物嘛。 对大明来说,辽东的建奴是当仁不让的强敌,需要全部精力去对付的那种。为此,我觉得可以拉拢流民起义军或者蒙古,至少可以避免两线作战。 尤其蒙古和建奴是世仇,大明和蒙古打生打死二百多年了,但当建奴崛起的时候,林丹汗还是毫不犹豫站在了大明这边。 可明廷上下那种天.朝上国的思想很严重,放不下包袱,拉不下面子,完全拒绝了蒙古的联盟请求,闹了好大的不愉快。 最后林丹汗打不过建奴,一路西逃,最终死在了青海,而建奴则是完全接受了东蒙古的势力范围,时刻威胁着燕云一带和辽西走廊。 对于流民起义军也是这样。 崇祯想的是“攘外必先安内”,关键是大明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