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第九书屋 > > 盘点夺权篡位指南[历史直播] > 分卷阅读209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设置X

分卷阅读209(1 / 1)

粮的府兵而言消耗过大。所以隋炀帝又单独招募骁果军,唐太宗在征高句丽时也另行征募甲士十万。这部分补充进来的兵员正是人们经常忽略的初唐军事主力——募兵。 除此之外,在唐太宗、唐高宗时代,随着唐朝完成对漠南、漠北及西域地区的统治,上述地区和归附唐朝内迁的游牧部落,如突厥、回纥、吐蕃、契丹等,都成为了唐朝对外征战可以调发的军事力量,统称为蕃兵。蕃兵一般由本部酋长率领参战,而本部酋长都担任唐朝官职。正是在府兵、兵募、蕃兵三者的有效配合下,唐军才创造出了"万里用兵,攻无不克"的煌煌战绩。】 是这样的没错。 武则天对于军士这一块也很头疼。京畿地区有大量的权贵,每人家里的店铺田亩都不是小数。可若是做不到均田制,那府兵自然就土崩瓦解了。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本就没能解决人多地少矛盾的府兵系统首先出现了问题。以前朝廷选拔家境富裕、骁勇有力的青壮年成为府兵,加上能分配到相对足够的土地,所以府兵在自身免除赋税的同时,家庭资产还可以满足自备军粮武器的要求。但从唐高宗后期开始,社会承平日久、人口迅速增加、土地兼并日趋严重,以及立功者的赏赐过多,都导致了均田制下已经没有足够的土地分给百姓。可朝廷每年要交的赋税分文不少,于是大量府兵家庭开始崩溃,想让他们再自备军粮武器,按时番上宿卫或作战,已无可能。至武则天时代,民户逃亡的现象已经非常严重。凤阁舍人韦嗣立就曾在上书中说:"今天下户口,逃亡过半。"】 【在这种府兵制逐渐崩坏的情况下,朝廷对补充战力兵募的需求就越来越大。可高宗一朝横跨万里的东西作战实在太多,从漠南到漠北,从葱岭到朝鲜半岛。使得兵募原本一年两年的服役期被不断延长,而且应该由朝廷负责的军备粮草,还有所立军功的赏赐也经常迟迟不能落实。久而久之,原本是自发从军的兵募演变成了官府强行征发。如此强征而来的士兵,无论是从心理还是装备待遇上,都无法符合精锐之师的要求,战力下降也是必然的。】 【再来看看蕃兵。唐高宗时吐谷浑被吐蕃占领,迁居内地的吐谷浑部众实力非常弱小,而吐蕃也与唐朝决裂。679年归降的突厥部众发动叛乱,使得唐朝损失了大量可以调发的突厥兵源;685年,唐军平定了漠北铁勒诸部中同罗、仆固等部的叛乱;692年后,突厥默啜可汗趁铁勒实力大损之际占据漠北,回纥首领比粟阵亡。至此,唐高宗设立单于、安北二都护府分治大漠南北的政治框架彻底崩溃。】 狄仁杰思索道:“看来还是要推行均田制才行。” 同僚苦笑着摇摇头:“这三秦大地上,有哪个是好惹的?” 狄仁杰却眼神坚定:“前周宇文氏乃是因国土狭小,重心都在关中,因此只在这里推行府兵。咱们大唐也延续了下来。可安抚辽东、看管漠南诸事对于关中的府兵来说太远了。都靠募兵朝廷又负担不了。那么何妨将府兵制推行到河东、河北、甚至辽东呢?越是边关地区越要推行才是!” 【开国时期大唐将星如云,没灭国几个小国都不好意思说话。可等这批老人去世后,将星就逐渐凋零,没有有效的选拔、培养将军的方法。李治时期好歹还有薛仁贵、刘仁轨这种救火队长,来保住颜面。到了武周就彻底不行了。 更别提武则天在她篡位和巩固统治的过程中,诛杀了抵御后突厥的程务挺、防御吐蕃的黑齿常之等良将,让将星凋零的问题雪上加霜,只能依仗王孝杰这种级别的将帅。】 “我……”武则天在心里想要反驳。 【兵源质量下降,将领逐渐凋零,这就是我所说的客观因素的拉胯。】 【而武则天自身的问题在于,巩固统治实在占用她太多精力了。 营州之乱后,契丹叛乱,占据辽东,河北岌岌可危,偏偏几次交手都输了。为了避免两线作战,武则天屈辱的答应了后突厥默啜可汗的要求,换取他们对契丹的出兵。】 什么?契丹李尽忠居然敢叛乱? 先帝去世前念念不忘的就是东突厥的叛乱,没想到自己非但没解决,还拖到他们成了气候。 【但同时,洛阳在干什么呢?哦,女皇陛下刚刚消耗了五十六万七千多斤铜,铸造了九鼎。而光是为了将这九鼎移入明堂,就出动了京师禁军十余万人。 陛下,奇观误国啊,收手吧!】 这次,武则天彻底沉默了。 【对了,武则天特别喜欢提拔武家人。这个很能理解,毕竟他们就相当于宗室,肯定是要拔擢的。但问题在于,武家人太太太拉胯了,除了武承嗣有点能力之外,其他人均废物点心。如果是在朝堂上担任个什么职务,有幕僚辅佐倒还好。但武则天一心想要他们去蹭军功,然后通过掌握军队来稳固自身。 咱就是说,从武三思到武懿宗到武延秀,他们有这个能力么?根本没有好吧,这不就是在拿将士的命开玩笑么? 我觉得不大行。】 武三思:怎么又骂我? 我不是废物点心! 【而内因外因作用在一起,就导致后突厥壮大,尽收整个漠南漠北以及辽东,成了个庞然大物,而武周朝堂无法解决。】 【哦,顺便说一句,也不要拿错误的地图无脑黑哈。武周时期的吐蕃问题是解决了的,西域还是相对稳定的。最大的问题是放任了突厥反叛,并壮大成后突厥帝国。西域问题是李隆基的锅。】 第95章 结局 【第三个,就是继承人问题。 这个想必我不用多说,大家也能明白。千年的宗法制父权社会,这也是个无解的问题。】 【按照人心向背来说,主母当家,那家业自然是要还给老李家子孙的。可若是立李显李旦当太子——尽管他们但是都已经改武姓,但等武则天百年之后他们肯定还是要改回去的。那武则天折腾这一通不就白费了?会显得很小丑。 可若是按照武家为宗室的想法,传给侄子们,那就更可笑了。就像狄仁杰劝谏时说的,哪有侄子祭祀姑姑的,这不更离谱。】 武则天微微侧头,问:“你怎么看?” 上官婉儿咬了一下纯唇,还是决定回答:“奴婢认为狄侍郎说的对。” 【有很多人天真的想,传给太平公主不就行了,反正太平公主的执政能力也还行,只是没争过风华正茂的李隆基,不丢人。】 【但是很遗憾,武则天似乎从来没有这个想法,在她活着的时候,太平从来几乎没有怎么参与过政治,镇国公主的威望与资本都是从武皇去世后才开始积累的。 而且在宗法制社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