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你弟弟过生日,我给他买了遥控车。你那几天都没理我。基本上你的心思只能靠猜。那时候你的年纪已经不喜欢遥控车了,我猜你是小时候想要。”
游辞移开视线,看着地板一言不发。
妈妈说:“我知道得太晚了。你已经长大了,不爱说话了。”
游辞说不上来当时是什么感觉。
好像有人从背后轻轻拍了一下,却没拥抱他。
“游辞?”手机那头,闻岸潮叫他,“快睡着了?”
游辞回神:“没有。”
“刚刚都不说话。”
“想事呢。”
“想什么?”
想……
那天在病房,妈妈跟他说过的话。
还记得那会儿,后爸刚走,妈妈突然就问游辞,是不是还讨厌这个男人。
游辞说:“不讨厌。早就不讨厌了。”
妈妈笑:“真的假的?”
游辞也就很认真地回答:“真的。”
他很确定,自己可能还是没有长大,但已经不讨厌他了。
妈妈听后沉默一会儿,突然提起某一天。那是某年暑假的返程高峰,他们从娘家回来,在高速中段的服务区短暂停车。
事到如今,游辞只记得那天很热。他去上了个厕所,从洗手间出来的时候,爸妈正站在车旁争吵。
小时候的他并不懂太多,但他听懂了一些词。
基本都和“死”有关。妈妈说,你是不是巴不得我去死?爸爸说,那就去死,烦不烦,游辞怎么会有你这样的妈?妈妈说她快要疯了,要撞死爸爸,再带着游辞一起去死。
他们吵得什么也听不见,看不见。不知道儿子站在台阶下,头顶是轰鸣的车辆和刺眼的阳光,眼前是歇斯底里的父母。
再后来,他记不清了。他大概从此住到加油站边的台阶下,一直等着爸妈回头,不敢哭,也不敢叫。生怕他们真的带他去死。
妈妈回忆:“我和你爸吵得太狠,上车之后气还没消,谁都没回头看。一边开车一边骂,你爸一拳砸在方向盘上,我耳朵都震聋了。”
“等我想起来你没在车上时,已经开出去五六公里了。你爸差点原地调头,撞到隔离带……我们花了一个多小时才绕回来。”
真是神奇的大人视角,事经多年,游辞竟可以共情后面的内容。
“我当时脑子一片空白,就一个念头:你是不是被人拐走了,是不是被撞死在哪。要是找不到你,我就去跳桥。”
“……找到呢?”
“要是找到,你哪怕没了手,我都认了。”
“我那时候真的疯了。”她说这话的时候,脸颊在被子里微微颤了一下,“但你还在原地,躲到垃圾桶后边,一动不动,好像一点事也没有。”
“我问你,有没有找我们。你说没有。问你哭没哭,你说不记得。”
“你一直说你没事,你也不怕……后来回家我们带你去做了检查。医生给出了一个词,我记到现在。”
创伤性解离反应。
竟然真的被齐天蒙对了。
医生解释,就是短暂性记忆屏蔽。表现为选择性记忆缺失和应激闪退。在没有实质脑损伤的前提下,这种反应多见于儿童期经历情绪或环境巨大压力的孩子。
“不严重,但很典型。人太小又太聪明,就容易提前学会不去记。医生那样说,我一下就全想起来了。”
“想起来什么?”
“想起我们去超市,你一路都不说话。我给你买你爱吃的饼干,回头发现你已经站在冷冻柜前发呆好久了。你幼儿园时候,老师说你中午总忘了拿小被子。我问你为什么不记得带,你说你以为小被子会自己跑过来。”
“我自己都没印象了。”游辞意外地说道,他心里其实很震动,没想到母亲记得这样多他童年的细节。
“你一年级写作文,说家里就我和你,是两口人。开完家长会,我问你为什么没写爸爸,你说忘了写。”
“好吧。”游辞不知道还能怎样回应。
“有次我和你爸吵得太凶,东西摔了一地。你坐在阳台上,我喊你吃饭,喊了三遍,你都没反应。我气得想打你,可你一回头,眼睛都是空的。”
游辞没说话。
“我那时候,总以为你再长大点就好了。谁小时候没点毛病呢?粗心、迷糊,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干嘛……但那天在医院,医生告诉我你的情况。我才发现,你不是真的忘了带被子,不是真的忘了写爸爸的名字,也不是不想吃饭……”
“我们一直不离婚,就是怕你没个完整的家。可那个晚上,看你一个人坐在检查室的灯下,那么小。”
“回去以后,就和你爸爸聊。他也哭了,最后我们什么条件都妥协了,离婚。”
听完那些话,游辞沉默很久,最后有些艰难地承认:
“我也是后来才发现,我有点问题。”
妈妈看着他,游辞垂眼:“有时候是别人提起我小时候的事,我才忽然意识到——我什么都记不得了。不是一件两件,是一整段时间都空的。”
他仰起头,慢慢道:“包括你每次提闻哥哥,我都没印象,不知道你为什么老夸他。”
妈妈脱口而出:“夸他还不是因为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