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怎么会有人会“心音”传声?
是神仙吗?
还是妖怪?
这简直是太有趣儿、太带感了有没有?
……
是的,在“志怪故事之王”蒲松龄老师的眼中,所有的奇闻异事都是他创作的素材——惊慌?恐惧?不存在的。
不过就是个新故事素材罢了。
正好他的新文不知道写啥,这不是现成的就来了。
本来么,蒲老师对这种状态还是挺满意的,毕竟积累素材也是非常重要的工作,至少比他的本职工作家庭教师更有意思。
是的,蒲老师虽然一生之中,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坐馆,但是其实他并不热爱家庭教师这个职业。
他的最爱,只有两件事儿,一个是写书,一个是科举,其他,什么,生活啦、事业啦、爱情啦,都是浮云。
蒲老师以六十五岁高龄,远离家人来此处坐馆,还是应了友人王士桢所托,专程离开了山东老家,来京城换换环境的。
这位王士桢就是今年十月份康师傅出发去巡视永定河的时候才罢免的刑部尚书,主要是他已经七十一岁了,是时候退休回家了。
没错儿,王大人就是山东人,他还跟蒲老师之前坐馆的西铺村毕刺史家有亲戚。
历史记载蒲老师在毕家做了三十年家庭教师,可以说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了。
因为这样的关系,被退休的王大人引荐一下进京城是很正常的事儿。主要是蒲老师虽然年纪大了,但是科举之心还没死,有能进京增长见识的机会,那肯定是想试一试的。
特别是听说是前科探花、如今的左副都御史林大人家,那他更是非常愿意来了。
说起来蒲老师的一生,也真是令人唏嘘。
他原本有着一个十分光彩夺目的开局——他出身于一个富裕的小地主家庭,家里几代人都读书有成,中了好几个秀才、贡生,只是可惜没有能够中举。
到了蒲老师爸爸那一辈儿,老爷子也是从小苦读,立刻科举兴家的,在十几岁的年纪,就因为才华横溢闻名乡里,可惜最后多次科举都失败,连个秀才都没考上,着实是太打击了。
好在备受打击了之后,蒲爸爸终于意识到了自己不是读书科举的那块料,然后就愤而转了专业,开始专攻经商。
蒲家在本地还是有一定的名声的,毕竟是经营了好几代人了,繁衍生息、繁荣昌盛到一整个村子里头都是他们家族的人。
甚至整个村子都因为他们蒲家的人太多了,而改名叫做了“蒲家庄”,就,非常能够说明问题了。
蒲爸爸因为科举不成功,转而开始做生意,没有想到居然一发不可收拾,直接让他们家成为了蒲家庄的首富。
所以说,人为啥非得要死磕一条路呢?科举考试毕竟是少数派的游戏,如果有做生意、赚大钱的天赋,那为啥不快快乐乐地丢下八股文,跑去发大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