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第九书屋 > 女性文学 > 七十年代女知青奋斗记 > 七十年代女知青奋斗记 第45节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翻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设置X

七十年代女知青奋斗记 第45节(2 / 2)

作者有话说:

最近家里人生病,要每天去输液两次,有点忙。

第94章 我想留住这些房子

要想富,先修路,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木家堡这条命名为木姚公路的山路修成,富裕的不仅仅是木家堡的村民,其他大队的村第一时间就享受到了它带来的好处。

雨季地里的活计少,整个云省,十分之九的人在这个季节都沉迷在捡菌子的快乐中。但姚县人发生了变化,他们也捡菌子,但这只是次要的,挖药材成了上山的主要目的。

白露编撰的书籍和赤脚医生的用作在今年被的发挥出来,山民们虽然是文盲,但不代表他们不聪明。白露连少数民族的谐音都标注上去,村民们很快就知道十几种到几十种药材能卖,去年看着其他大队卖药看得眼红的人,今年都加入挖药材的队伍中。

虽然许多药材不是这时候收获,但是对于入药位置是根茎部的药材来说,只要到了年限,采收季节卡得没有那么死,这类药材的比重还不小,用处也广泛。

村民们以前只知道人参灵芝能卖钱,其第一次知道其他药材也值钱,虽然木家堡和赤脚医生们一再跟大家保证了他们所承诺的药材价格,但是很多百姓还是不大敢相信,大家选择了先试一试水。

姚县贫穷的大队很多,且贫富差距大,柳河大队去年的工分钱是一工分九分钱,一个壮劳力一天干满是十个工分,半劳动力要稍减。只要双抢那几天才有可能超工分,一个工就是九毛,如果毫不停歇,每个月也有27。但这只是理论上的,农闲期是没有那么多事情做的。而且九分只是柳河大队,他们坐拥全县最好也最多的良田。整个姚县的平均工分才三分六,最低的大队只有一分二。

老蛙沟大队就是那个只有一分二的大队。他们居住在山坡上,只有旱地没有水田,且旱地都是五十度以上的陡坡,三分之二的地都不能用牛,十分艰苦。队里年年倒欠户超标,经常要申请救济粮。姚县政府为什么这样穷,便是因为赵文明是一个实实在在为民做事的好县长,每年县里都会挤出钱来救济老蛙沟大队这样的地方。

他们离木家堡比较远,去年黄文明和白露也没有那么熟,没有注意到老蛙沟大队是否挖药材卖。今年他可是派了干事去了老蛙沟大队所在的五里公社,告诉公社书记,一定要宣传到位,让赤脚医生们教村民采集采药,这些大队长才重视起来。

但大家心里都没底,村民们挖了一天之后,大队长们便带着一个小队,把这些药材来过来,钱没到手总是不安心。

老蛙沟的大队长高远山领着村民在会计处结完账,他左手拿着数好的钱,右手拿着这批药材村民们的人头数和出工数,算了三遍都不放心,又让知青帮着算了一遍,听到那个一模一样的数字后,高远山最后‘哇’的一声哭出来。年迈的老人哭得人心酸,现场没有一个人笑话他。

“一块一,真的是一块一,咱大队的儿郎们一天挣了一块一!咱们老蛙沟的后生们也能攒钱娶婆娘了!”

没钱娶媳妇,光棍率是整个姚县最高,身上背着“光棍村”的名声,这是老蛙沟所有人的痛楚。不是姑娘们现实,但凡是个正常人,谁想天天饿肚子?他们老蛙沟的闺女都不愿意留在村里想着外嫁,这能怪谁呢?

村里的小伙子们但凡有一个娶到媳妇的,那都是把人捧到手心里,别说做饭干家务活,就是帮她洗脚洗裤衩子小伙子们也乐意,生怕媳妇嫌穷跑了,实在是当光棍受罪啊!比起疼老婆,整个姚县也就木家堡的男人能跟他们比了,如今有了这挣钱的门路,后生们终于不用担心光棍到老了。

高远山拿着钱雄赳赳气昂昂的走了,下定决心回去要大干一场。像高远山这样大队长并不只是他一个,前几天,每天都有类似的事情。

除了像老蛙沟这样去年没来过的之外,还有以牛宝山为首的县城周边大队,他们以前只能用骡子运输,队里骡子有限,便只能挑着值钱的药采集,放弃了便宜一些的。

今年不同,路通了,拉麦子的板车就能派上用场,骡子不够人力来凑,农村都是大家庭,一个大家族,一半的人在家里挖,分几个劳力出来,大家轮流拉去卖,等回来的时候,家里又能挖够一车。木姚公路才刚刚修通一个月,便有络绎不绝的趋势。

看着厂里积压了不少于去年十倍的药材,白霜头都大了。

“不急不急,听说种植基地那边的员工挺努力的,如今是雨季,药材也不用怎么管理,先把他们叫过来干着,借着这个机会制药厂扩招一批。基地那边,今年的高中生毕业了,听说不少人眼巴巴的等着咱们的通知呢。”

白露这话可不是瞎说,自从种植基地的员工们盯上兔子之后,不仅寨子里的食堂再也没有缺少过肉食,姚县不少人家伙食也得到了改善。恋家的年轻人们两三个月总要攒着假期回去,每回都背着一背篓攒下来的腊兔干回去,听说第一回 回去还被人抓了,差点被当投机倒把处理。

等解释清楚之后,不知道羡慕倒了多少人,尤其是少数一起毕业但是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去报名的,捶胸顿足,据不知道可不可靠的小道消息称,柳河公社几位姓赵的同学在这个时期被人套麻袋打了好几次。

不仅是姚县的毕业生们期待,从其他城市来的知青们也在发力。但凡家里有需要下乡的弟弟妹妹表弟堂妹侄儿子啥的,都写信回去叮嘱,毕业之后不要拖,尽早报名尽早过来,别傻傻在家等到二月份,万一到时候姚县人超标了哭都没地方哭。

尤其是以张梅刘美娜她们为首的那批老知青,如今工资比自家爹妈还要高,要不是白露曾经说过,已经插队的老知青只接受有一技之长的,她们都想把自己的兄姐叫过来了。

制药厂招聘的消息才发出去,第二天就有好几百人报名。

厂里压着这么多药材要处理,白露这回也不折腾了,直接带人去了县城,借用县政府的院子来了一场考核,录取了就让大家尽快报道。令白露惊喜的是,这一批的学生里面,竟然有不少人学习了基础的药材知识。

原来是白露当初撰写的书和木家堡的医书药书手抄本流传了出来,这几个月很多学生因为高考取消前途迷茫,又从前辈那里知道了木家堡的待遇,索性便买了这些书回来认真研读,想着在招聘的时候抢占先机。

白露想起那句话: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她没有辜负这些人的付出,许多认真努力学习了的学生,直接跳过了种植基地这个缓冲带,进入了木家堡制药厂外厂。

在1969年之前,姚县从来没有知青在2月份之前来报道,城里的毕业生们哪怕报名了,也要磨着到最后的期限才会来。但今年不同,毕业后不到一个月,就陆陆续续有知青过来,没有东风车,他们便自费做大巴车和中巴车下来,都是想去木家堡的。

路通了之后,也不用木家堡的人出来接知青们,王晓霞直接把人往县郊的大队一带,问问他们哪天进去卖药材把人带进去就行。

当初规划好五年之后住满的宿舍,竟然在一年里就住了七七八八。白露和木月不得不和周允之一起,拿着他画出来的木家堡地图,研究要规划哪里做宿舍区和新厂区。木多他们也不用担心扩建完城墙之后没活计干了。

“这有啥好想的,还是在这一片拆了盖呗,反正也没有几户人家,让他们往里搬搬就行。”木月指着地图道。

白露却迟疑了,半晌,她才把心里的想法说出来。

“我不想破坏寨子里的这些房子。”

这话一出来,木月就不说话了,如果可以,她又哪里想拆了这些房子呢,这都是木家堡那些牺牲了的先辈们最后的记忆啊。可人总要往前看,为了寨子里的下一代,总是要发展的。

“拆了确实可惜。”周允之也说了一句。

白露不仅仅是因为感情方面觉得可惜,之前就说了,木家堡这些房子在建造的时候是请了很厉害的木匠祖师爷来规划的,用的也是上好的料子,不是说大话,单单比料子这块的话,怕是不少王府状元楼都没有木家堡的料子好,毕竟木家堡的山里宝贵的料子多得很。

而且整个寨子建得很有特色,从四个门的规划来看,看着是方形的,但其实所有屋子都是围绕着中心广场,一圈一圈往外扩张的。干黑活那会儿,忠义堂和当家的住在最中心,其他队长住后面一层,如此类推出去。

如果有俯瞰图来看,整个木家堡的建筑群非常美,放在后世绝对可以当网红旅游景点那种。

因为料子好,木年又年年修这些房子,所以建筑都比较结实,白露和周允之都觉得,这样拆了太可惜了。

“从这边把城墙往外扩怎么样?”周允之指着地图上的一处位置。

第95章 省军区来人

“咱们以后不种地了吗?”木月看着白露指出来的位置有些迷茫。那位置在缓冲区,就是瓦窑厂那一带。

木家堡作为天然关隘,它的地形称得上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整个木家堡坐落在一座纯石头的山丘上,山丘下是自然形成的密鲁河河道。相对于周围的悬崖峭壁来说,这只是峡谷里的一座小山丘,比旁边的峡谷空地高了些而已。从空中鸟瞰,木家堡呈三环相聚的形式,周围的两个环是平坦的峡谷,拱卫着中间突出的山头。

这两个峡谷环,一个位于木家堡的左上侧,在河东,是木家堡唯一能耕种的地,眼下在种植红薯土豆。另一个环位于木家堡的右下侧,在蜿蜒的密鲁河西,正是原来的缓冲区,现在瓦窑厂所在的位置。这一片的地更多,但由于兔灾的原因都荒废了。

两个环都不在城墙范围内,种土豆的小环靠近有野兽的西山,虽然耕种的时候有危险,但兔灾影响不到。建了瓦窑厂的大环位于木家堡往姚县的位置,宽阔却深受兔灾伤害,这边不用考虑野兽的问题,所以白露才会把篮球场和排球场建在这边。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翻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