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纳是不用科举,但她需得知道许多道理。四书五经既然霸占科举这么多年,必然是有他的道理的。
胤禛不说话,耿文华又说道:“北五所那边有个颐和轩,我觉得那地方就正好合适做学堂。”
地方宽敞明亮,中间又个隔着一个符望阁,这个阁楼到时候可以改做藏书楼。再者,旁边还有景福宫,可以做格格们骑马的地方。
胤禛皱眉不说话,耿文华倒是将自己的打算说的一干二净,倒了个空空。
胤禛忽然问道:“朕发现,你对读书这事儿,十分看重。”
这和朝廷统治百姓的方针,是有些相悖的。自古以来,这使民知,使民不知,就是一个时常被人辩论的点儿。
耿文华不光是很看重弘昼和小格格读书的事儿,她那纺织厂,也要开办学堂。平白给百姓们读书,不收束脩……胤禛一直是不太理解的。
就好像读书这事儿,在耿文华的反应中,就如同吃饭喝水一样正常。
他很确定,耿文华在纺织厂那边建立的学堂,并非是为了培养什么人才。当然,也有培养人才的意思,但他说的培养和耿文华所想的,不是一个意思。
而且,耿文华说免费读书的时候,也好像这事儿很正常,也没有什么施恩,高高在上的意思。
耿文华眨眨眼,不太明白胤禛的意思:“不读书能做什么呢?”
小孩子
不读书,去做什么?
胤禛顿了顿才说道:“能做到事儿很多,可以跟着父母学种地,可以去放牛,可以学做饭……”
耿文华沉默片刻才说道:“就好像那个故事说的,我叫王小二,我爷爷是给地主放牛的,我爸爸是给地主放牛的,地主家前段时间生了个儿子,又买了两头牛,将来我长大了,也是要给地主家放牛的?”
胤禛皱了皱眉,耿文华笑道:“看,一眼就能看到头的人生。地主一直是地主,放牛娃一直是放牛娃。”
再说下去可能要犯忌讳,因为下一句就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了,耿文华迅速岔开了话题:“我觉得,读书是能改变放牛娃的命运的,他们长大了,可以选择去放牛,也可以选择去做账房,也可以选择去种地,还可以选择去纺织,我就是想让他们的人生,多一点儿选择。”
胤禛没说话,耿文华悄默默打量他神色,顿了顿才说道:“读书是个好事儿,皇上不赞同吗?”
“读书改变命运?”胤禛好半天,才忽然将耿文华这句话给重复了一遍儿,耿文华不明所以,但还是点了点头。对于最寻常的百姓来说,读书就是改变命运的最便捷的方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