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第九书屋 > 其他题材 > 我在七零搞科研[系统] > 我在七零搞科研[系统] 第184节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翻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设置X

我在七零搞科研[系统] 第184节(2 / 2)

孙大林打开开关,“滋”一声尖锐的刺耳声响起来,立即压下村民喧闹声。

孙大林满意点头,还是得大喇叭镇场面,“咳咳!都不要吵了,听我讲两句!”

村民现在空前听话,生怕因为自己不听话,到时候招工人排除他们,孙大林不让说话,他们立即住嘴,看向高台。

“我身边这位是咱们的公社主任,昨天我上公社请领导批准咱们办工厂的申请,领导十分重视,问清楚情况后,不仅同意咱们的申请,还给咱们的申请加快了。”孙大林可不死板嘴笨,太殷勤的拍马屁他说不出口,但说点实话加工一下还是可以的,“这不领导今天来咱们村子视察情况,刚刚还给咱们工厂解决个大问题。”

下面有机灵的村民立即带头鼓起掌来,甚至有那外向的还吆喝:

“好!感谢领导!”

“领导大好人!”

......

极大满足了赵前进的虚荣心,半分钟后,他抬手往下压一压,示意掌声可以停下,接过大喇叭,赵前进满怀感情的说道:“我知道大家过得都不容易,家家户户嘞着腰带过日子,吃不敢吃,穿不敢穿。说实话作为公社主任,我心中是又焦急又难受,愧疚自己的工作没做好,不能带领大家过上好日子。”

“我做梦都想让每个人过上有肉吃有的确良衣服穿的好日子,但咱们旗云社要钱没钱,要机器没机器,地理位置还不好,但我始终坚信咱们旗云社是一个有未来的地方,因为咱们的百姓都个顶个的好!”

各种洗脑的套话赵前进不知道讲过多少遍,他已经达到不打草稿张口就来的境界。

这番情怀满满的讲话一说,激动的下面村民恨不得现在去刨两亩地,哪怕是城里来的知青都涨红脸,眼神兴奋。

赵前进很满意自己的讲话效果,接着说道:“现在咱们大杨村有出路,我是发自内心的高兴,我相信,凭咱们勤劳的双手,有肉吃有的确良衣服穿的好日子已经不远了!”

说完,响起掌声一片。

然后孙大林再次接棒,“赵主任说的非常好,我觉得咱们村子只要好好干,肯定能过上那样的日子。”

“我不多说废话,知道大家都关心工厂什么开始动工,什么时候开始招人,我下面就说一说。”

下面立即寂静一片,两耳竖的高高的,生怕错过一个字。

“招工赶早不赶晚,我决定后天开始招工,招工要求很简单:首先要勤快,爱偷懒的人趁早不要来;其次要爱干净,咱们做的是吃食,不注意卫生的人做出来的东西谁敢吃,吃出问题咋弄;最后人品好,什么偷鸡摸狗、打骂公婆、不孝敬老人、苛待儿媳女娃、爱传闲话、打架闹事的人通通不要。”

“都一个村子的人,知根知底,所以到时候招工不要来闹,不要撒泼。我丑话说前头,谁闹,谁家没有名额!谁说情都不好使!”

孙大林一番话说完,下面的人有喜有悲。

喜得自然是满足条件的人家,最次家里有人满足条件,悲的自然是没有希望的人,甚至还有一家都不满足条件的人家。

其中尤以知青们的脸色最难看。

毕竟没有在村子里闹过事的知青可不多,几乎个个有前科。当初闹事是觉得自己受委屈,现在他们可不会反思觉得自己错了,而是会觉得孙大林偏心,是故意那么要求的,目的是为了撇除他们。

有那头脑简单顾忌孙大林说的闹就没有名额,想着之后给孙大林送送礼,说说好话,走走人情,而自命不凡的人则觉得孙大林的招工标准一点都不对,怎么能如此招工呢?

城里招工可都要求学历,村里工厂不说按照成立工厂那么高标准,至少也得初中毕业吧。不识字怎么好好工作,能听得懂教导吗?

不行,之后得找孙大林好好说说。

他们可是城里来的知青,见识过不少工厂,对于工厂怎么管理可有一番心得,如果孙大林忙不过来,他们愿意为村子出一份力。

孙大林如果知道这些想法绝对呸他们一脸,还要求初中毕业,你们不如干脆点说只要你们知青得了。还帮忙管理,口气不小,心比天大!

村子里才几个上过学啊,能认几个大字,都是有学问的,大多数都是睁眼瞎。

孙大林宣布解散,让各家自行商量去,开完会,地里活不能耽误,该上工的上工,他则带着赵前进在村里逛起来。

从村头逛到村尾,路上赵前进还关心下工厂的位置,逛完已经是上午十点多,孙大林强烈邀请赵前进吃一顿便饭,赵前进推辞不过,“为难”的同意下来。

中午饭何凤兰可是大出血,她一点不傻,哪怕抠门也不能在这时候抠门,于是不仅炖了猪肉,还用半勺油炒了青菜,炒完锅底飘一层油花,她不浪费,借着油花炖了个鸡蛋汤,两个鸡蛋打出满满一铁锅汤,再撒点小葱香菜,色香味俱全。

只要舍得放料,都难吃不到哪里去。

赵前进最后吃得心满意足的回去,路上他还在回想,逛一圈大杨村下来,他没觉得大杨村和其他村子有啥不同啊,“结合大杨村情况想出的主意”,大杨村有啥情况。

最后快骑到家,赵前进想明白了。

娘的,大杨村最特殊的情况不就是因为人家出了一个有本事的孙同志嘛!

第194章

当天晚上大杨村的家家户户都召开了激烈的家庭会议,会议围绕“谁可以报名”这个主题,会议方式不限于手脚并用、撒泼打滚、骂骂咧咧、口吐芬芳等多种方式。

孙大林虽然没有说一家只能有一个人报名,但想也知道,家里人报名的越多,自己录取上的可能性越小,村里其他人家可不会让一家占那么多好处。

何凤兰心满意足,自从宣布要办工厂,一整天村里人看到她都捧着来,哪怕是之前不对付的人面对她都得硬挤出个笑脸。

晚上下工,做饭都哼着小调,本以为一整天会这样愉快的过去,谁知道饭才端上桌,不速之客踏入家门。

何凤兰脸拉得老长,实在看不上登门的人,一天天地里活干的没多少,磨磨唧唧的歪话说个没完。

尤其没眼色,谁家上门专挑饭点啊。

没错,说的就是知青!

登门知青有五个,谁都不让谁,都不看屋子里能不能站那么多人,非要往里挤。

但人家丝毫不觉得自己来的不恰当,领头的青年咳嗽一声,抬头挺胸,自信满满的说:“村长,白天听你说完招工标准,我觉得有些地方定的太模糊,不利于厂子招到符合要求的工人,我们在城里待过,见过一些工厂的管理模式,所以想和你提一些建议。”

孙大林都要气笑了,他知道这些知青脑子不好,但他没想到脑子如此不好,被驴踢了后又被门夹了是吧。 ', ' ')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翻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