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第九书屋 > 时空穿越 > 新时代艺术家(重生) > 新时代艺术家(重生) 第849节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翻下页

设置X

新时代艺术家(重生) 第849节(1 / 2)

(' 南京城内,集体力量在觉醒,盐帮、棺材铺等民间组织形成互助网络。

电影的片尾彩蛋,新四军兵工厂的工人通过技术革新支援抗战。

展现了历史进步的必然性。

通过工业崛起、民族觉醒等画面,暗示组织起来的人民能改写命运。

电影虽直面血腥与绝望,但始终穿插希望线索。

不是解构,而是建构。

最终落脚于民族精神重构的积极主题。

视角自下而上,聚焦普通人,以印刷工兄弟为核心,通过其微观生存细节反映大历史。

逐步从个体升华到集体,陆水生从逃亡者成长为兵工厂技术骨干,个人的觉醒,也象征着底层民众从求生到觉醒的转变。

《1937》不仅是“以史为鉴”,不只是“照镜子”,还要“正衣冠”“面向未来”。

历史观是开放的,具有活力的。

从始至终强调苦难是重构民族精神的基石,历史伤痛最终能够转化为凝聚力和行动力。

经过电影的艺术化表达,将历史苦难升华为民族精神的载体。

而且观众的共鸣,是在观影节奏,以及故事呈现,对观众友好的叙事中悄然完成。

形成了《1942》和《1937》的叙事分野。

从历史看,1937年更为黑暗。

汪精卫“曲线救国”为何影响如此之大之坏,因为真绝望,漆黑不见五指。

到了1942年,也绝望,但是日寇已经尽显颓势。

同时,共产党的力量也显露出来了。

但这些并未在《1942》上有所呈现,影片弥漫着无力和沉寂,和《1937》截然相反。

说的再直白一点,《1937》是“我的困难”,通过人民史观与艺术升华,完成了从控诉苦难到重构精神的跨越。

而《1942》是“他的苦难”,止步于对历史循环的冷峻凝视,站在岸边。

叙事的分野,自然带来了票房的分野。

《1937》获得了观众的支持,首周四天票房比《1942》上映半个多月还要高。

如果没有《1937》,“没有审美能力”这口锅观众要一直背下去,这个题材也会冷下去。

然而,当戳破电影圈以及媒体圈自说自话之后,会发现中国观众是友善的,有审美能力的。

《1942》题材绝望,叙事也绝望,节奏感差劲,但依然有很多观众捧场,票房也不低,只是相对于冯小刚的小品喜剧,以及成本来说低了。

说明只要电影有优点,观众就会支持。全世界找不到这样好的观众。而有些导演有些公司一而再,再而三的辜负。

不仅辜负,脏水还要泼到观众身上。

花钱找罪受!

类似的事情不止一次发生,观众不知道被pua了多少次,泥人还有三分火气,观众是真的生气了!

“不能让陆川跑了,一点点把节奏提升上去。”沈三通目光落到了还在上映的《王的盛宴》,主要是陆川大佐有一部同题材同类型的电影。

已经有观众进行了对比,但缺乏有序的引导,打击感不强。

沈三通要给陆川大佐上上强度。

第29章 崩溃的陆川

拉上的窗帘,让宽大的客厅显得昏暗。

“吆,不知道还以为晚上了呢。”

徐帆走进客厅,看了一眼蜷在真皮躺椅里数烟头的冯小刚,把窗帘拉开,调侃道:“我说老冯,你至于吗,小王打你不接,大王给你打了好几个电话了,不回电话就算了,身体也不要了?”

阳光照进来,冯小刚揉了揉眼睛,心情好了不少,但还是郁闷道:“他们找我干什么,我一点不想拍戏了。”

冯小刚身心俱疲,《1942》没有宣传说的那样,是筹备近20年的野心之作,但也绝对比之前的喜剧电影,用了几倍甚至十倍的心血。

可惜在市场上碰的头破血流。

这电影市场他越来越看不懂了。

沈三通随便一部戏二三十亿,光沈三通也就罢了,三通娱乐的新锐导演,大几亿票房,破十亿的也有好几个。

票房失败,好口碑勉强可以告慰他的心血,可《1937》上映后,口碑出现了波动,观众评分有所下降。

冯小刚自己擅长现实主义题材,现在这个题材,直接被杀穿了,再加上军事动作、喜剧、奇幻等类型片崛起,冯小刚忽然有一种被淘汰的沮丧感。

徐凡见他这样,劝道:“要不咱歇歇,反正也不差钱了。”

冯小刚也有这个打算:“我要好好想想,试试其他领域,真有点力不从心,也有点迷茫,没有年轻时候那个劲了,几个月弄出一部戏,现在不行了。”

徐凡说:“你看开了就好,好好养身体,别让病犯了,什么都比不上健康重要。”

冯小刚叹了口气:“华谊那边我也要参与几个项目策划,也算给个交代。不过这两年我不想动了。”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翻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