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第九书屋 > 时空穿越 > 新时代艺术家(重生) > 新时代艺术家(重生) 第849节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翻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设置X

新时代艺术家(重生) 第849节(2 / 2)

徐凡问:“沈三通那边呢,这舆论恐怕有三通娱乐操作吧?”

“纠结这个没用,华谊也没少在背后使劲黑他,都是摆不上台面的小动作。”冯小刚看的很开:“沈三通得罪的人多了,但谁能发话让他不拍电影?只要他能拍电影,电影受欢迎,能卖钱,院线给他当孙子,所有困难都不是困难。”

冯小刚苦闷就是电影不卖座了,他心里很明白,大小王心里看不上他,王朔、姜文也看不起他,但是他电影能卖座,这些人都要客客气气。

他不像沈三通,就算不拍电影了,手里还有三通集团。

华谊要是培养出个年轻导演,他地位恐怕难保。

“王中军也是糊涂了,拿着《西游降魔篇》去撞《大圣归来》,同类型的片子,肯定没有好结果。”

冯小刚一路走来,最强的是察言观色的能力。

老话说得好,不打蠢不打坏,专打不长眼。

华谊在他看来,现在多少有点不长眼。

徐凡有不同观点:“那是周星驰。”

冯小刚不屑,他可没忘记周星驰放他鸽子,幸灾乐祸道:“你看现在陆川的狼狈样子,周星驰处理不好,不死也要脱层皮。”

“当然了,他也许不在意,这家伙是真的只看钱。”

另一边。

有人超级破大防。

陆川担任编剧并执导,刘烨、张震、吴彦祖、秦岚、沙溢等主演的《王的盛宴》,票房惨败。

而且遭到了观众以正常视角的审视。

《王的盛宴》与冯小刚的《1942》同期竞争,本来就干不过。

首日票房一千万,首周票房三千万元,勉强和前世相比,能有这个票房已经是市场扩大后的结果。

次周暴跌。

三通娱乐的历史大片提高了观众的审美能力,《王的盛宴》纯粹就是瞎鸡儿乱编。

和李仁港的《鸿门宴传奇》可谓是难分上下,甚至更下一筹。

《王的盛宴》通过解构,整个历史虚无了,给刘邦不存在的恐惧,设计了不存在的对旧敌与功臣的猜忌,因为忌惮诛杀韩信、彭越等异姓王。

刘邦,一个四十多岁开始砍,有说五十多,七年统一天下,到了晚年,还是能砍瓜切菜般平定异姓王的君主,千古一帝,解构成了神经病。

通过碎片化叙事,给刘邦的加上了“成王”的道德代价。

楚汉相争,不再是项羽优柔,他善,放走刘邦,但也没好到哪里去。

《王的盛宴》里刘邦匍匐哀求,以共分天下谎言骗取生机。

项羽还成了刘邦的阴影,将项羽骨灰掺入泥浆筑墙。

幸亏中国有史书,传承也未断绝,否则未必不能成为“真敢拍”。

《王的盛宴》的失败原因,归结于叙事上的混乱,没有轻易怪观众。

不是片方心善,是这一世有三通娱乐的历史大片做比较。

要是没有三通娱乐做成的历史系列,这锅肯定还是观众的。

又要怪题材。

理由多了,历史题材存在商业化困境。

严肃历史题材在中国市场的风险,高成本、低回报、观众接受度有限。

非娱乐化历史叙事,观众欣赏不了。

观众还是要背锅。

然后导演假装反思一下,开始创作转型,转向更商业化的项目。

再然后,行业分析,《王的盛宴》的票房溃败,既是历史题材与商业市场错位的结果,也折射出导演在艺术表达与观众需求间的失衡。

再加上《1942》,共同成为2012年贺岁档的双输案例,为中国电影行业敲响了历史叙事需兼顾艺术性、可看性与市场规律的警钟。

以后古装大片逐渐凋零,严肃历史也随之埋葬。

这一世,有关方面提前遭遇了舆论冲击。

《王的盛宴》因为三通娱乐的历史大片一部接着一部的大卖找不到借口,《1937》票房一路走高,导致《南京!南京!》旧账也被翻了出来。

《1937》和《1942》只能说是“严肃历史”大类,与《南京!南京!》则是同一题材。

观众考证起来,更是卖力。

何况后面还有沈三通的一双黑手引导。

两部电影的历史观与叙事,差异明显。

《1937》强调普通民众在历史中的主体性,通过底层人民的自救与组织化抗争,传递人民是历史推动者的信念,将南京大屠杀的苦难升华为民族精神的觉醒,最终落脚于团结与自强才能抵御外侮的积极结论。

对侵略者的态度,毫不掩饰,立场鲜明! ', ' ')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翻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