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翻下页

设置X

第232章(1 / 2)

(' 不管怎么样,她不可能为任何人停下调查傅容安校尉的案子的脚步的。

翌日一大早,晨练结束的云琼才刚回到房间,白若松就已经穿戴整齐,手里还捧着个厚簿子。

二人一道去易宁房间见了易宁,白若松昨夜都没熄蜡烛,今天还在眼下抹了点黑色墨粉,瞧着像极了熬夜一个大夜的憔悴模样。

易宁本来还以为白若松这么老实,真看了一夜货单呢,一打开那本簿子,瞧见上头画着的大乌龟,额头青筋都跳了跳。

但其他人都在边上看呢,易宁很快就压下了面上的异色,放下簿子,道:“还行。”

白若松觉得她这两个字有些咬牙切齿的,忙低了头,掩饰住自己颤动的嘴角。

“那你不妨和大家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易宁这就有点整治她的意思了,不过白若松早有应对,虽然那些货单她并没有全看,但是都翻过一遍,把杨卿君圈出来的重点看了一遍。

“虽然近一年以来,吃穿用度各种方面的货单都有些高,但是最离谱的还是粟稻。”

大桓因为地理原因,各个地方的主要粮食产物都不大相同,白若松从前在盛雪城的时候,吃的是西北区域供给的粮食,也就是小麦。

后来去了玉京,就是粟麦同食,两者皆有。

而如今,在这靠南的遂州,百姓们的主要粮食就是粟稻,即粟米和稻米。

“我和姐姐之前去驿站的时候,的确是见到了许多粮商。”钦元春认同了白若松的说法,“我当时不是为了兑铜钱,买了许多的小玩意吗,就装作推销东西的小贩和她们打探了两句,她们说是因为遂州这边收购粮食的价格,比其他地方高一些,可以赚个差价。”

这个粮食收购价高的事情,白若松从易宁给的单子上看到了,只不过她没想到钦元春会装作小贩去打探,倒不像是个自称做不来细致活的粗人会干出来的事情。

--------------------

作者有话要说:

为了我的番外,我在这里埋了伏笔,嘿,细作是要杖毙的

第192章

大桓对于粮食的管控说不上严格,只是沿袭了前朝的“耕三余一”的储粮备荒思想,在各地修建粮仓。

所谓的“耕三余一”,即三年耕作可以储存一年的余粮,九年可以储存三年的粮食,保证粮仓的储备,这样才能应对洪涝或者旱灾所带来的粮食不足问题,顺便还可以调控粮食价格。

本来在大桓这个没有杂交水稻的时代,粮食的产量就不多,每年再这么一储备,外头流动的粮食就更少了,所以并没有对剩下的粮食做过多的管控,主要是觉得就这么点东西,成不了气候。

但……

“光今年一年,仅仅是漕运水路进来的粟稻,就有二十多万石,按照一人一天一斗的用量,起码是五千多人一年的口粮。”白若松顿了顿,又补充道,“这还不算陆路那头的,荟商以及零零散散的粮商究竟运了多少粮食过来,不得而知。”

大桓的粮仓,一存就是几十上百万石的粮食,二十多万其实根本不够看。

可是出了粮仓,放在民间,这真的就是一大笔粮食了,何况这只是今年的一小部分,真的要统计起来,数量怕是十分惊人。

崔道娘今日也在,她是从商之人,并且从前在荟商手底下干活,脑子一转,很快道:“路运没有水运方便,一路亏损也多,且官道卡口只有这么多,如果运送粟米,是超不过水路的。”

也就是说,陆运的粟米是超不过二十万的。

满打满算,一年四十万石,那遂州这里的情况持续多少年了呢?

白若松不敢细想。

“囤这么多粮食干嘛呢?”孟安姗问,“从前只听说囤积粮食,在旱涝灾荒年哄抬粮价,大捞一笔的,现在都自己造铜钱了,难道还在乎这么点东西吗?”

确实,自己都能印钱了,其实根本没必要做这种囤积粮食的事情。

况且如今的粮食价格不高,体积却不小,费了半天劲,还没有红楼一晚上的进账多。

“兴许是为了,将铜钱散布到别处呢?”钦元春猜测道。

“这不合理。”白若松立刻否决,“这铸造的铜钱,工艺虽然细致,但是重量不对,极有可能会被发现问题。若我是私铸铜钱的人,我肯定会尽可能将这些铜钱控制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防止流通出去被别人察觉不对劲的地方。”

谈话一时陷入僵局,所有人都下意识将目光投向圆桌旁边坐着的易宁。

这个房间里,官职最大的其实并不是易宁。

严格来说,钦元春和易宁还是平级,钦元冬与云琼都比易宁的官职大,可大家还是一有问题,最先看向易宁,仿佛她是什么主心骨。

当然,文官和武官之间,是不单单按照官职来划分职权大小的。

例如云琼,虽然是正三品的武官,但因为手握云血军兵权,且是女帝的心腹,就算是正二品的尚书令见了,也是要尊称一句的。

易宁感受到众人的目光,抬起头来,嘴角一扯,道:“看我做什么?”

白若松:“上回大人不也一下说出铜钱和私矿有关吗,这回一定也能说出点什么!”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翻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