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第九书屋 > 时空穿越 > 中世纪女领主 > 中世纪女领主 第84节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翻下页

设置X

中世纪女领主 第84节(1 / 2)

(' 去公共浴室其实不见得比在家里洗一次澡贵多少,在家洗澡要用不少燃料,前后还得费时费力。而去公共浴室的话,特鲁瓦的公共浴室,普通的是1芬尼1次蒸气浴,如果是穷人,则半芬尼就可以了。考虑到此时人们洗澡的频率相对低,也不是不能负担。

不过泡澡就贵了,一次居然要5芬尼!

克拉拉的父亲是金银匠,当然负担得起泡澡的花费。所以除了夏天这种洗澡更频繁,甚至能跳到河里洗、在自家院子里冲凉的季节,他们家的人都是蒸气浴、泡澡轮着来的。大约一个月可以泡一次热水澡,能将身体洗透。

这一天,父亲就带着家里的儿子一起去泡澡了——此时的公共浴室,是没有男女混浴的(至少明面上没有)。要么一家大型公共浴室,有专门的男性浴室和女性浴室,两边分开。要么就是不同的日子对不同性别的客人开放,克拉拉父亲他们来的这家就属于这种情况。

公共浴室也不是每天都开业的,因为法律,以及经营条件所限,一个礼拜大约只能开放3天,每当开放时生意都很好。

这家公共浴室是离克拉拉家不远的,因为挺干净的,蒸气室温度足够,泡澡的热水也充足,他们家来到特鲁瓦之后,几乎只光顾这家公共浴室。

克拉拉的父亲带着儿子们来时,就看到了好些熟人。其中当然有穷人,不必出示什么表明他们穷人身份的证据,总之他们只花半芬尼就进去了——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是不一样,即使是在城市里,农业社会依旧是‘熟人社会’。

周围的城市居民多数几代就住在这儿,新搬来的不多,而且就算新搬来的,很快也会被纳入这个社区。而不会像后世,来到一座城市打拼,住址并不稳定,说不定什么时候就离开了。

而在这样的熟人社会里,谁符合‘穷人’的标准,是每个人都心知肚明的,自然不需要证明。至于明明不算穷人,还要占这个便宜的,不管公共浴室惯不惯着他,之后也会立刻传遍整个熟人社会圈子,名声就别想要了……这才是真的得不偿失,所以几乎不会有人做。

至于公共浴室只收穷人半芬尼,这一方面是行会规定,意在慈善,不得不遵守。另一方面,很多公共浴室其实也不排斥这个,他们长久经营的话也会看重在社区的名声。再说了,蒸气浴便宜一些而已,其实增加不了多少负担。

此时的蒸气浴流程,就是先提供一罐热水、一些软肥皂,就用这一罐水打湿布巾,湿润身体后涂抹一点儿肥皂。洗掉肥皂也是打湿的布巾一点一点擦拭清洁,这其实就是此时非常常见、在家也方便做的‘擦澡’。因为是坐在点着火炉的封闭房间内,倒也不用担心太费时而感冒。

而且真的做习惯了,这个流程也是挺快的。

这之后就可以进蒸气浴室了,和后世蒸桑拿差不多。不,应该说蒸桑拿就源自于这种古老的洗浴传统。后世在很多地区的乡间(他们有多余的地块),普通人家都会修桑拿室,就是传承了这种传统。对于人家,桑拿可不是休闲娱乐,而是一种日常(其实也可以当作是日常的休闲娱乐)。

蒸完桑拿,再用湿布擦一擦,就可以穿上干爽的衣物回家了。

当然,也有人会享受一些公共浴室的其他服务,如理发、剃须、掏耳朵、放血什么的,不过这些都是需要另外付钱的。所以让穷人半芬尼洗蒸气浴并不会亏损,毕竟蒸气室就在那儿开着,并不会因为多几个人就多开支什么。算下来,最大的成本就是给的那些软肥皂了,但半芬尼怎么也够了,实际上浴室也没有亏。

进入公共浴室,选择了泡澡,这边的环境明显比蒸气室更好一些。伙计格外殷勤,熟门熟路地询问了他们的需求,得到确定的答案就去准备了——又不是第一次来泡澡了,一直在这儿干活的伙计都记着了。

克拉拉的父亲和弟弟们脱下衣服,泡进了浴桶里,还有搓澡工询问需不需要服务。克拉拉的弟弟们每个都表示不需要,但他们的父亲一直喜欢这个,便让搓澡工服务于他。

搓澡工工作时,克拉拉的大弟弟就摆弄了一下浴桶旁的肥皂盒子,发现这一小片硬肥皂居然是切过的‘特鲁瓦红酒皂’。之前公共浴室泡澡的话,都会得到切成小片的东方肥皂——每个人洗澡的情况都不同,有些人还会占便宜,所以公共浴室给肥皂都是定量的。那种一块一块售卖的硬肥皂,也得估计出一个人洗澡的正常用量,然后切片分发。

克拉拉的大弟弟就笑着说:“你们更换了特鲁瓦红酒皂?嗳!这样的话,应该降低一些价格的,特鲁瓦红酒皂只有东方肥皂一半的价格呢!”

相比起普通市民,购买肥皂只是有可能考虑性价比,实际很多还是沿着过去的消费习惯。像是公共浴室这种使用不少硬肥皂的经营场所,却是更换肥皂最快的,毕竟红酒皂明摆着能节省好大一笔成本呢!

对于克拉拉大弟弟的‘玩笑话’,搓澡工只是笑了笑:“这是我们本土生产的肥皂,当然会便宜一些,如果没有不好的地方,我们也愿意使用。根据这些日子客人的说法,其实不比东方肥皂差,甚至味道还更好呢!”

丝毫不提降价的事儿……这也很正常,市面上的商品和服务大都如此,不论因为什么原因,价格涨上去了就很难再降下来。

而且中世纪只要不是遭遇天灾人祸,通货膨胀是远不如现代的,毕竟在现代的经济理论下,通货膨胀是理所当然,甚至是有必要的。这减少了涨价的机会,可换个角度,也让‘降价’这件事变得更不可能。一个商品一个价,数年不变,这才符合大家的常识嘛。

打个比方,如果公共浴室进的硬肥皂换了便宜的就要降价,那某一年硬肥皂涨价了,是不是就能以此为由,向顾客要求涨价——如果实在支撑不住,估计还是会涨价的,但那肯定会引来一片抱怨。

现在大家对于公共浴室换了更便宜的硬肥皂,但价格不变,肯定也是有抱怨的。但因为新换的肥皂并没有比过去难用,甚至某些看重香味的还更喜欢,所以这种抱怨并不明显,至少不到会让客人流失的程度。

实在催问不过了,伙计们还会道:“你们泡澡时或许会觉得没有降价不甘心,但如果洗蒸气浴,说不定就会觉得很好了。蒸气浴发给的肥皂也变成了这种红酒皂呢!老板也不只是压低成本,还想着为大伙儿提供更好的服务呢!”

这倒是引来了一片称赞……不过克拉拉的大弟弟一想就知道是怎么回事儿了,公共浴室除非是有那种对穷人免费的福利,不然发的肥皂至少也是比较好的软肥皂。相比起那种优质软肥皂,同等重量下,特鲁瓦红酒皂也只是稍贵一些了。再考虑到硬肥皂耐用,本来就可以少给一些,其实二者成本差不多。

既然是这样,干嘛不都用特鲁瓦红酒皂?还能在老顾客那儿赢得声誉呢!

当然,想明白这一点的他也没觉得这有什么的,做生意本来就应该精明一些。而且从他这个顾客的角度来说,享受的服务不比过去差,甚至洗蒸气浴时还比过去更好了。这种情况下,花费的金钱却是一样的——这还有什么可抱怨的呢?

至于说老板成本降低了,利润相应增加了……这和顾客有什么关系?如果老板成本降低就一定要体现在商品的售价上,那很多商品也不该是现在的价格了。

第114章 穿越中世纪114

‘特鲁瓦红酒皂’在特鲁瓦等几座布鲁多大城市的推广是非常顺利的, 但也没有来势汹汹的感觉。这是因为,布鲁多作为路易莎的主场,商战都打不起来的, 不必开局就已经认输。

这种情况下,反而不用特意做什么,就正常地卖货就可以了,仿佛是和那些东方肥皂、进口优质软肥皂‘公平竞争’。

而要知道, 在彼此性价比有这样大差距的情况下,要‘公平竞争’, 其实就没有什么‘竞争’可言了, 结果昭然若揭。

真正的‘肥皂大战’,是等到了特鲁瓦冷集市开市,西岱和第戎的代理商们来到了特鲁瓦提货,这才开始的。

“西岱总共要了120篮,第一批货是40篮,第戎总共要了80篮, 第一批货是35篮,对吗?”罗伯特和会计对总账,做最后一遍确认。

1‘篮’就是200块肥皂,也就是说,西岱和第戎加起来订了4万块肥皂!

这个时候肥皂工坊当然没有那么多现货,当初最开始预估的是特鲁瓦冷集市开市时,能有3万块的肥皂现货。就算后面觉得这个预计生产数量是对市场的保守预估的结果,所以做了一些增产。但能增产多少呢?

更别说增产后的肥皂, 也赶不上冷集市前晾皂完毕了,这都是有周期的。

再加上这些日子,以特鲁瓦为主的布鲁多城市也陆陆续续投放了2万块红酒皂进入市场——这还是只做特鲁瓦、普罗万、巴尔、拉尼这四座最大城市, 且没有找分销商,几乎是卖家直售的结果。

这主要是为了立足本地市场的同时,不被西岱、第戎的肥皂商人注意到。此时的交通、信息都障碍重重,而且市场与市场的共通性很差。所以哪怕是发生在临近城市的生意,没有特殊原因,被感知也会很慢。或者说,就算被感知到了,对行业内的商人也就是个‘消息’而已。

这有些像后世,一个国家的人看另一个国家的超市,会感慨有些商品比起国内真的好贵/好便宜。但不管是贵是便宜,对生活在国内的人来说也就是个消息,是不会影响生活的。

总之,这样一来,冷集市开市时提货,不可能一次提清的。所以之前就商量好了,第一批先提总数75篮,也就是15000块的特鲁瓦红酒皂。剩下的25000块,会在冷集市期间和结束时,再分两次提取。冷集市是要召开一个月的,这一个月期间再成熟25000块肥皂是可以的。

实在不行,晾皂期差不到一个礼拜,也不是不能接受。这样一来,总能补足缺口。

“是的,没问题,罗伯特先生。”刚刚算完账的会计师站起身活动了一下身子,忍不住说道:“15000块肥皂,再算上后续的25000块,一个月内要在西岱和第戎这两座城市投放总计4万块的硬肥皂,这可能吗?真的能消费这么多硬肥皂吗?”

对此,罗伯特作为肥皂工坊的主管,想的可太多了,当下非常肯定地说:“没问题的,这是经过计算的数字。就算我们只想多卖肥皂,出真金白银进货的代理商们,他们总该考虑得更清楚吧?”

其实这个时候才付了定金,不过也没差别。难道后续卖不出去压货了,几个商人还能反悔退货,或者不给未来的布鲁多女伯爵付尾款吗?一开始可没强迫他们,大家心知肚明生意的风险,签下订货单也是两厢情愿的。

“4万块,西岱和第戎的家庭数量……差不多是3万个左右吧,一个月以内,平均每个家庭要购买不止一块特鲁瓦红酒皂吗?”会计师不愧是会计师,对数字很敏感,一下就想到了这上头。

不过他懂数字,却不怎么懂商业。罗伯特听了立刻笑了笑:“您算的很对,平均每个家庭不止一块特鲁瓦红酒皂。这当然很难,因为很多家庭不会买东方肥皂或优质软肥皂,甚至最粗劣的本地产肥皂也很少用。再说了,时间只有一个月,很多人还来不及了解到‘特鲁瓦红酒皂’呢。”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翻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