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兵阵装备最为精良,是小可汗的主力,不可能故意分队行动,佯装进攻引我们入圈套,简直可恶!”李将军威名四方,如今被人暗摆一道愤怒至极,
“出其不意,以退为进,攻其不备,我怀疑,此次出兵,他们背后有高人指点……”
戎狄作战以勇猛著称,现在和中原人甩起了诡计,很难不让人起疑。夏衍思考了片刻察觉不对劲,既往叛逃的宋人很难在敌营得到重用,一方面是背叛旧主其心不可控,另一方面,他们向来看不上所谓的兵法计策,认为受天祖吒玛庇佑的人一定战无不胜。
“衍儿,大宋将士不可自此一蹶不振,此仗,我们一定要讨回来!”
“哎呀呀,李大将军士气可嘉,在下佩服,只是若不提前谋划恐怕又会重蹈覆辙。”竹简之一身黑衣便装入帐,耳边别着竹叶,拉下蒙面打招呼。
“竹石,少说几句。”
“这位是?”
“雁云十八骑竹简之,见过大将军。”说罢恭敬跪下。
来的人李靖杰认识,好像几月前在兖州蹭过他的酒,听闻对方名号,大为震惊,传说中神出鬼没的暗卫竟然还有活着的人,立即扶人起身。
“居然是夏帅旧部,竹将军怎会来此地?”
“巧合,”竹简之摆了摆手,拇指冲旁边一指,“我现在听少公子的,边境有难,在下隐退十几年本想图个清净,这小子偏不让我安生,一封信给我喊来了。”
明明是自己主动联系的,夏衍心有不悦但没讲出来。
“既然都是老熟人,说话别拘着,”有雁军旧部相助,李靖杰瞬间精神,双手抱拳,“承蒙夏帅恩德,李某万死难谢,只是边关告急,还需二位全力相助。”
“李将军何出此言,生前守我家国,死后筑我疆土,本就是雁云军重任。”
夏衍轻声说着,可立马改口,当朝之将,议论已废先帝军队确实不妥,但李靖杰不在乎大声回道:“大宋几十年安稳皆是夏帅功劳,其他人怎敢有异!衍儿,雁军名号还在!只要你们在!千年不倒!”
“行了,倒不倒还得看下次会面,”竹简之笑着,眉尾高挑,高昂起头得意洋洋道,“快谢谢我,那位高人,我给你们挖出来了。”
李靖杰一脸惊讶,目光看向夏衍,后者躬身行礼。
“恕晚辈擅自行动,未予告知,竹石擅长搜集情报,便派他去了。”
“无妨!”
大战在急,哪还讲究军令高低,催促竹简之详说。
只见人一口含住竹叶吸了两口,“二位可还记得,十一年前燕山之乱?”
“怎不记得!”李靖杰道,“戎狄趁我朝内乱,撕毁合约起兵南下,差点攻陷兖州。”
谈起往事,熊熊烈火令人不能平息。
靖安八年,随着秧州太子造反,中央调用大批兵力镇压,恰逢此时,本在兖北商谈议和的大可汗突然翻脸,不仅杀死使臣还扬言要攻下上京,幸亏天后筹谋远略,紧急调李靖杰率兵前往,才平了两头祸乱。
众所周知,挑起事端向大宋进军的人,是个臭名昭著的叛将——王泯。
两人不禁皱眉,难道说,此次指挥突袭的人也是。
竹简之点了点头,言语降至冰点,带着愠怒与鄙夷,笑说。
“就是他。”
时间飞逝,边塞战火狼烟未波及中原腹地。
随着第一片雪花飘零,上京城入冬已有一段时日,兖北捷报频传,回到上京的皇帝龙颜渐悦,朝上的气氛也没半月前那么紧张,身裹貂绒领的大臣站于殿前,沉寂有一会了。
中书令拜上殿前举笏奏报,“前线大捷,是我朝之幸、天子之幸,陛下隆恩厚德,李将军和夏将军骁勇善战,依老臣所言,不出半月,大军方可平定战乱归京。”
“卢阁老觉得,我军已胜券在握?”一旁的君侯拱手侧步出列,“燕山以西戎狄仍有驻兵,小可汗未有退却之意,启禀陛下,边境之事切勿放松警惕,以防蛮族残兵聚集,成星火燎原之势。”
“韩君侯,老臣所言皆为民生大局,算来此仗打了一月之久,北方三州田粮受损,今年秋收无颗粒,再与外敌耗下去,难民勾结,我朝必有祸乱。”
“本将也为大局,若是戎狄再起攻势,折损兵力可不估量。”
藏在角落的人小声咳嗽,邱茗拢起衣襟,对两派人打口水战不感兴趣,群臣争来辩去到最后,收兵与否全凭皇帝的意思。北地虽胜,可是入冬来粮草吃紧,守卫边关的人怕是不好受。
明殿高台拔地而起,薄薄细雪下,朱红渲染,金雕凤凰凌空展翅,女子的声音从中幽幽飘来。
“众卿爱民之心可见,朕甚是欣慰。”
屋檐雪花抖落,方才唇枪舌战的满堂文武百官闻之色变,立马躬下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