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第九书屋 > 女性文学 > 帝师声泪俱下 > 第75章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翻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设置X

第75章(2 / 2)

旁人听闻有雁安来的人家,想要跟文采言提亲,都觉得若他们是文家大爷,肯定忙不迭把烫手山芋给嫁了。

但出乎众人意料,文大伯表示他乐意养着文采言母女,他儿子、文家下一代当家人也会养着她们,就不劳外人操心了。

——文大伯记仇,知道文采言和袁昭是互有情谊,所以故意不让他们如愿,反正他每日一顿饭供着文采言母女,还是供得起的,不会让文采言母女饿死了、坏了他文家当家人的名声。

文采言父亲不在了,母亲和她一样都“疯”了,文大伯代行父职,说了不嫁,袁家人也没办法。

袁昭见了文大伯之后,便怀疑文采言不是真疯、可能只是得罪了文大伯被关起来了,所以提亲失败当夜,他索性悄悄溜进了文家,想要翻墙亲自去见文采言。

但文大伯早有防范,猜到这年轻人会不安分,故意留了空让袁昭钻,最后在文家后院来了个当场截获。

袁昭夜闯民宅,深入后院,按律逃不过刑罚。

袁家父母为了不让文大伯把袁昭送官,又是服软求饶,又是奉上了原本打算提亲下聘用的所有财物,才把被文家家丁围殴了个半死的袁昭赎回来,然后连夜返回了雁安。

袁昭重伤,阻拦不得——即便阻拦,他又能如何?

袁母对静婶和钱婶说到这里时,又是一声叹气:“这冤家伤得太重,回到雁安时都还没好,是被抬着进武馆的,叫人看见了,又知道我们此番是出远门去提亲的,就七嘴八舌传出了不少流言蜚语,后来竟然成了我们当爹娘的要压着儿子娶他不喜欢的人,他不干,他爹一时失手把他打残了……你们说说,这事儿闹得,我们还不好说理去!”

静婶追问:“那你家儿子后来就没再想过去找那姑娘?”

袁母说:“要没想,他能现在都没成亲?不过,自打从文家回来,他好像是稳重不少,知道自己之前冲动了,所以没再让我和他爹担心,还真没溜出雁安再去文家的意思。”

“我和他爹原本松了口气,但时日一长反倒不安起来,就问他,他说既然采言大伯关着采言母女不放,那他再去闹也没用,说不定反倒刺激采言大伯对她们母女更加不好。”

“他不如想办法往上爬,来日有权有势了,大摇大摆去文家要人,再好好弥补采言母女……这词用的,我和他爹没怎么读过书,都觉得不像正经好官。”

说到最后,袁母摆了摆手,有些遗憾道:“唉……也不知道采言和她娘过得怎么样了,我们年年托人打听,只知道她们还是被关在家里,见不着人。”

“就我们家袁昭这升迁速度,这么久了连自己哪天休沐都安排不了,还想去文家要人……都这么多年过去了,我要是采言那姑娘,我得恨死他了,这男人怎么一点用都没有呢!”

当初和袁母聊完,得到了确切消息的静婶和钱婶,把这件事一五一十转述给了温催玉。

温催玉那时在着手前往景国的事,分身乏术,便把这件不确定结果的事托付给了静婶,还有静婶的丈夫周伯。

他以当朝太傅的身份,写了一封盖有官印的书信,让静婶和周伯租赁车马前往文家老家,带给文大伯,勒令他交人。

静婶和周伯的独女早年嫁了人之后,随夫家搬去了其他郡县,那郡县正好和文家老家离得不远,所以温催玉让他们在他和陛下前往景国之后,对外若有人问起,便称主家不在、允他们去探望女儿,他们也确实可以探望了女儿之后,再去文家。

——这一点其实是温催玉多虑了,他走了之后,本就门可罗雀的太傅府压根没人盯着,即便盯着也不会在意两个半老仆从的去向。

温催玉这个太傅,放在雁安朝廷里,买账的官员可以忽略不计,但放在雁安民间是足够有份量的,何况是更偏远的小县城。

静婶和周伯也不是怯弱的性子,又谨记不能丢了太傅大人的脸面、还要文大伯老实放人,所以到了文家,作派十分高高在上。

这理直气壮的高高在上确实镇住了文大伯,文大伯一看盖有官印的书信,又听静婶说,是早年的案子,要暗中提审文采言母女俩,便生怕被牵连地忙不迭交出了两个人。

文采言母女俩被关多年,但精气神居然还很平和,别说是文大伯对外宣扬的疯症,她们甚至不像是多年不见天日的。

不过文采言脸上的陈年旧伤倒是真的,这姑娘当年对自己下了狠手,留下的疤痕数年过去看着仍是触目惊心。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翻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