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翻下页

设置X

第280章(1 / 2)

<h1>第280章</h1>

而院子里的拄拐老人听着围墙外的声音, 呆愣片刻。

回过神后, 他急忙跑出院子, 拉着经过的, 呼喊的人问:“河南河北, 都收回来了?”

经过的人脸上带着激动的绯红:“回来了,大捷!”

拄拐老人一手颤抖着握拳,嘴里不断重复:“回来了,都回来了!”

【听闻这两地收复的消息后,杜甫欣喜若狂,他写自己“初闻涕泪满衣裳”,又写自己“漫卷诗书喜欲狂”。】

【杜甫诗中难得有这样高昂的情绪,他毕生的高昂情绪或许都在这一瞬间喷涌而发。】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这时候的杜甫已经五十岁了,但他依然觉得自己尚且年轻。】

【他规划着自己的回乡之路,“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他可以顺着嘉陵江走,然后换长江东下,一直到达江陵。从江陵到被,才是襄阳。】

【襄阳继续往北,是南阳,而南阳之北,才是洛阳。而洛阳,可以让他回自己的老家,也能继续到长安去。】

【杜甫所设想是路线是极为漫长遥远的,在交通并不发达的当时杜甫这一路走的是怎样坎坷可想而知。但是杜甫仅仅用了“穿”和“向”两个字,就将这路途的遥远以及这其中可能会经历的所有颠沛流离都一带而过。】

[原来这些地方间隔这么远啊,我小时候还不觉得有什么呢。]

[古代没有高铁什么的,这路也应该非常难走的吧。]

[杜甫应该是因为战乱结束,高兴极了才会忽略这路上的波折。]

听到此处,所有人眼眶都有几分湿润。

这诗并不让人难过,这诗里甚至也没写什么悲伤的事情,甚至这整首诗的基调都是昂扬上进的。

但是在场的所有人都是大唐人啊。

他们生在大唐,长在大唐。

没有人能面不改色看着自己国家的土地寸寸消失。

他们看过太多安史之乱带来的灾害,看着大唐的将军一个个倒在他们的面前,看着一整个家族的传承在这战争中灰飞烟灭,看着百姓在这场战乱中颠沛流离,老死,饿死,病死。

他们只是这个天幕的旁观者,而对于天幕中展示的一切,他们无能为力。

此时得知最后的河南河北也一并被收复的消息,他们怎能不欢欣落泪呢?

【这时的杜甫实在是太开心了,这次的战乱结束代表着安史之乱彻底结束,那弃城而逃的皇帝,揭竿而起的叛军,还有所有大唐百姓的颠沛流离,都已经成了过去的事情。此时的杜甫觉得,或许水深火热之中的百姓可以结束他们饱受的折磨。】

【可现实依旧残酷,安史之乱的确结束了,可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大唐元气大伤,再也没有任何一个帝王能将大唐重新推举到巅峰之位。】

【这正是杜甫写下“喜欲狂”的同年,吐蕃大举入侵。历史在反复重演,当时的皇帝唐代宗,李亨的儿子,又一次抛弃了长安逃跑了。】

[都是李隆基做的好榜样啊。]

[李亨也不是什么出众的皇帝,怎么可能教的出出众的儿子。]

[后来的大唐就不是我们认识的大唐了。]

[又逃跑,真讽刺,真想给那窝囊皇帝塞回去。他就是死了也得在长安死。]

文武百官皆以为安史之乱就是盛唐的最大浩劫了,但没想到这场浩劫的余波好像始终伴随着大唐。

那个曾经繁盛的大唐气骨顿哀一样,被打在地上再也爬不起来。

刚刚欣喜欲狂的百官都呆滞住了。

吐蕃大举进攻?

哥舒翰气坏了!

他还没去找吐蕃的麻烦呢,吐蕃就敢大举进攻打大唐?

这是喝了几斤酒,吃了几两肉,真的儿子爬到老子的头上,不知道自己姓什么了。

哥舒翰跃跃欲试想提刀上马。

且等他回去的,他进吐蕃杀一百八十个来回不带拐弯的。

高仙芝和封常清的神情也严肃起来。

吐蕃大举进攻?逼地皇帝再次弃城而逃?

二人对视一眼,守卫大唐之心越发激烈。

他们二人誓守边关。

李隆基急的掐人中。

他就说李亨那瘪犊子靠不住,不仅他靠不住,他生的儿子也靠不住!

还得是他的太子李瑛好啊,生出个省心又出息的儿子。

看着天幕那唐代宗逃跑的猥琐身影,李隆基只觉得他的孙子李倩像是冉冉升起的光。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翻下页